凸显核心素养 探究学科本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高考前夕,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复习,备战高考。 视觉中国 供图

    ■聚焦2022年高考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迄今8年,新高考从命题理念到考查内容、形式,始终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指导思想推进改革。这也是今年高考试题呈现出的一个最为直接、强烈的导向信息。

    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整体性思维的考查

    20世纪80、90年代,每年高考过后相关部门都要统计知识点的覆盖率是否达到了70%,以此来评价高考命题的全面性。近些年不再进行这样的统计,因为新高考的命题立意超越了知识的覆盖,以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统领知识的考查。

    2022年高考试题更注重与现实、与时代发展的广泛关联,不是考查哪一个或一些知识点,而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考查学科核心能力,强调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性掌握。

    以2022年高考数学为例,全国甲卷理科第20题、文科第21题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全国乙卷理科第21题、文科第20题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新高考Ⅰ卷第16题考查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新高考Ⅱ卷第19题考查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正是立足学科思想方法层面设计试题,将多个要素连接整合,整体性考查了数学学科体系。

    2022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针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大概念,指向学科的整体性思维考查。试题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认识化学基本规律,使问题建立在知识的产生式系统上,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固化的教材体系上,并且能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前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比较明确,具体标注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辅导用书上,强调精准掌握每一个概念、公式、方法,追求“深挖洞”,教师踩点教学,考试踩点答题、踩点得分。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的“精准”掌握,限定了思维的空间,弱化了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难以形成系统性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科的整体性,新高考与之配合,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不是落在一个或几个点上,而是既需要在特定背景下对知识准确理解,又需要贯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灵活应用。

    启示:面对新高考,依旧靠刷题训练解题能力,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从多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本质的教学,必然产生诸多的不适应。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考试题一个突出特点是贴近生活和社会,将生动鲜活的事例融入试题,给考生搭建学习、实践与思考的大舞台。

    例如,2022年英语全国乙卷介绍了由中国主导推动、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国际茶节及其一系列活动,既体现出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国话语权、影响力的提升,又推介了通过茶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减少贫困的发展思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题目或展现中国发展成就,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实现了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2022年数学全国乙卷文科、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数据处理与数学运算素养。全国数学新高考Ⅱ卷第19题,试题的情境是以在某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背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疾病预测,助力精准防控。该题不仅贴近社会现实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真实感,而且对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近些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情境创设用心独到,给人以带入感,激发考生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今年更具特色。例如,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情境,有高速列车穿过隧道的情境,有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上自由飘浮的情境,有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的情境等。新课程加强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健康、能源、材料、信息等重大问题。高考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与新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构成了“教—学—考”的整体改革步骤。

    通常说来,学生在单纯使用概念、原理时表现出的差别并不大,但在不同场景的变换中解决应用性问题,能力表现就会大相径庭。题目情境变了,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考法变了,答案活起来了,对于缺乏生活思考、缺乏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学生来说,题目好像变难了。

    启示:即便是学科理论和学科方法的教学,也依然要从事实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情境化任务过程中深度理解理论,形成方法。课堂教学整合了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会让学生感到理论不是空洞、艰深的条文,不是单纯的推演和分析,而是亲切可感的规律。只有教学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和社会有机融合,学生才能够切实感受到学科的价值和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顺应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脉络,使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赋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空间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新高考与之相配合,题目形式多样、新颖灵活,使得套用理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违背认知规律的教学受到制约。

    例如,2022年全国文综乙卷第41题,给出有关中、日两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技术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并将其放置到当时世界历史环境中分析两国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最后要求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题目通过三段历史材料、三个问题,由一个历史现象展示历史全貌,探讨诸多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历史经验,发挥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考生无法生搬硬套书上的结论和现成的观点来回答,需具有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历史学科方法,运用史料进行论证,用历史解释来表现出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新高考全国数学Ⅱ卷第21题,采用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结构,给出三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两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提供给考生独立选择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高考全国数学Ⅰ卷选择题第9—12题,内容涉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主干知识,需应用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联系与转化、反证法等思想方法,这些多选题选项灵活,内容丰富,考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配合新课程的理念,高考试题赋予考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回答问题的自由度。高考许多题目一改过去严格限定条件、规定思维模式、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题设方式,考生可以寻找适合的解题工具,选择适合的解题路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允许考生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方式方法的开放式题目,使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加凸显。这对于沉溺于书本、习惯刷题的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而对于综合能力强、把知识学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来说,分数提高了,死记硬背的负担减轻了。

    启示:站在新高考核心素养立意的层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以及真正的学习如何发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和热情,主动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由此体会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要整体实施形成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改革向中学教学持续发出导引信息,一步步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

    对于这些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理解,但由于教学课时紧张,有人认为这些教学方式需花费时间更多,难以做到;也有人认为,以前没这样做也教出了高分学生,不如沿用熟悉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但分析近年新高考试题可以看到,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已经在高考命题中落地,课堂教学如果还固守传统的理念和模式,学生将无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变化。

    《指导意见》同时还要求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2022年高考进一步扩宽了试题素材范围,试题背景更加多样化,涉及生活、经济、科技、国家大事和全球的重大问题等方方面面,题目内容宽广融通,综合性、应用性强,同时试题的设问空间大、跨度大,题目的选择性、开放性强,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可以说,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高考命题改革整体推进、全面深化,努力探索核心素养的考查路径,发挥了“以考促教促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2022年全国高考,对于后期改革的省份来说,虽然还有甲卷、乙卷、文综、理综,但这些试卷中新高考改革的信息也越来越强。考试命题改革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形成整体改革优势,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2022年高考试题再次印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高考改革的要求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地了,新高考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必将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