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离校关键期 确保招聘“不断线”
■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
编者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高校毕业生历年最多,达1076万人,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了更好推进大学生就业,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专栏。
当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各部门各地各校也在抢抓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关键期,积极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求职提供便利,确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就业去向。本期聚焦“大学生就业关键期”,敬请关注。
“6月21日是我们的毕业离校日,当天我们邀请了济宁能源集团及下属公司到校招聘,提供岗位128个。自6月初疫情平稳以来,我们坚持每天举办一场校园招聘,直到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天。”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冯震说,学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窗口期,一手抓毕业生离校关键期,保证招聘活动“不断线”,岗位供给“不断线”。截至目前,已就业毕业生中,三分之二是通过校园招聘落实去向的。
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校园招聘正常开展。原则上高校所在城市连续7天及以上社会面无新发疫情,可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
在6月17日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按照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各个学校要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尽快积极组织更多的校园招聘活动。
各地各高校抢抓毕业生离校前关键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毕业生招聘组织工作,促进毕业生尽快尽早就业。
6月中旬,骄阳似火,但在扬州大学智慧就业市场内却热火朝天——参会学生认真阅读招聘信息,单位工作人员耐心向咨询学生解读招聘需求,现场还设有线上直面会和共享面试间,为不在校毕业生或未进校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线上双选服务……
在毕业前夕,扬州大学举办地方企业招聘专场活动,邀请扬州及周边城市的80余家企业到校招聘。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等到场,为招聘双方“牵线搭桥”,招聘活动吸引了1000余名毕业生到场洽谈。截至目前,扬州大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累计开展线上招聘会200余场,线下农林、制造等专场招聘会60余场,累计发布就业信息97600余条。
6月18日,浙江省国有企业高校毕业生浙江大学专场招聘会举办,浙江省能源集团、浙江省交通集团等80家浙江省骨干国有企业来校分4个场地展开招聘,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控制人流的基础上,招聘现场有序进行,招聘会现场累计接待学生1685人次,其中博士生131人次、硕士生1012人次,330名学生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
广西民族大学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走访校友,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到全区14个地市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截至6月20日,共完成13个地市走访任务,校领导走访市县区59个重点单位和企业,与南宁市人社局等10余个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各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走访140余家单位,全校4—6月专项行动期间走访的单位数达200余家。
自6月以来,广西持续加大线下招聘力度,恢复举办广西2022届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2022届广西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南宁专场)等5场全区性线下大型双选活动,各高校举办线下校园招聘437场,累计为毕业生拓源增岗8.7万个。
“当前,教育部已部署全国高校积极‘走出去’,已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邀请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进校开展专场招聘活动。目前已有2255所高校走访单位7.7万家,拓展岗位已超过141万个、实习岗位56.6万个。”吴爱华说,教育系统和高校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把用人单位“请进来”。教育部提出了“万企进校园计划”,同时和全国工商联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高校要用好这些资源,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便利,办好针对性强的线下双选会、招聘会和对接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