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创新研究生“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在此过程中,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补齐尖端科学技术短板、打破科技封锁,成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实践原点。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正是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头与保障,是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教育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过多涉及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今后,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扬”“弃”“变”并举,构筑新教学生态

    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教学的转变。当前,该模式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高校本科教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之中。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节奏,引领学生认识、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养成科研习惯、培养科研兴趣、明确科研方向。这与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有本质性区别,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现有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此,需要探索一种具有高效性、多维性、前沿性、交叉性、探索性的高质量研究生教学新模式。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新的教学模式需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变”。“扬”是指发扬传统课堂中传授引领性、前沿性、启发性、深入性知识的优势性;“弃”是指打破传统课堂中的时间限制;“变”是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堂内外结合教学,从而切实开阔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知识掌握程度,拓宽学生知识学习的时间维度,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参与性,降低专业学习难度。

    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教与学的无缝衔接

    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节奏,引领学生认识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养成科研习惯、培养科研兴趣、明确科研方向,我们提倡的新模式将课程按照授课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三个教学维度,为每个教学维度设置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目标,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了各有侧重、突出所长、优势互补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

    在课前学习阶段,高效内化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录制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的教学视频,共享课程资料、实验资料、实习资料,以线上教学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实现系统性、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实习知识的视频在线教学,实现讲授式教学和系统性学习,帮助学生高效地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重点知识、专业难点知识的分解、分析,实现点睛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之中。进一步通过发散性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实现引导式教学和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未知专业知识的渴望与探索。

    在课中学习阶段,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创新精神,实现专业知识、学科交叉知识与学科前沿动态的有效衔接。根据课前学习的教学效果,设置适宜的多学科交叉性思考题和知识点、列举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案例、挑选学科前沿文献,以线下教学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实现研究性、交流性和探索性学习。通过对多学科交叉性思考题和知识点的讨论,实现讨论式教学和交流性学习,帮助学生深入内化专业知识,并初步了解多学科交叉知识。

    课堂前后贯穿,实现教学效果“四两拨千斤”

    针对研究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突出自我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课后,要根据课中学习的教学效果,挑选学科前沿性文献及相关学术报告,设置具有发散性、综合性、交叉性作业,并专门给学生安排答疑环节,以线上教学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实现陶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该教学模式以3个教学层次(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为思路,以两个教学方法(线上、线下)为抓手,使研究生教学新模式很好地达到了“扬”“弃”“变”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应用学习—多学科交叉知识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学习—专业领域前沿研究”这一逐级深入的科研学习过程。该模式实现了系统性、研究性、探索性和陶冶性学习,更符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自学效率,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了学习难度,起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教学相长”的正向循环,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成才率。

    (作者张玮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讲师,文晓涛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