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用劲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笔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刊社 合办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为学校开启新百年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厦门大学坚持以重要贺信精神为领航,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工作,在产业振兴、民族团结、帮扶育人上聚力用劲,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围绕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贡献乡村产业振兴的厦大智慧。一是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突出学科特色,在隆德建立“厦门大学—宁夏大学—隆德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校企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校地企三方合作检测实验平台,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等当地特色产业下功夫;在隆德县渝河流域推行山水田湖草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力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二是用好用足校友资源和高校品牌。携手校友企业在隆德县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为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三是聚力产销精准对接。创新构建“321”体系,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消费帮扶模式,抓住产品生产、服务、体验3个点,连接协同工作和人才成长两条线,铺开全员全时全域消费帮扶面,高质量推进隆德县消费帮扶。

    围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写好深化闽宁协作的厦大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铺筑了一条促进团结、共同进步之路。厦门大学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遵循,努力让隆德县每颗“石榴籽”紧密拥抱在一起,成为闽宁协作民族大团结的生动缩影。一是支教扶智携手同行。从1999年起,学校选派23届近300名优秀研究生到隆德县、海原县等地支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2020年,支教团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二是帮扶“造血”富裕同路。投入和引进近200万元帮扶资金援建人造花扶贫车间、牛羊肉加工车间,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持续选派挂职干部,进村入户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到扶贫车间就业;支持当地成立“电商合作社”,组织电商服务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三是文化交融精神同频。开展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书画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展销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产品,增进对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成立厦门大学促进隆德县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展示闽宁特色文化作品,为推动民族团结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围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协力帮扶育人的厦大课堂。厦门大学扎实推进定点帮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模式。一是打造乡村振兴思政课堂。邀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潘维廉教授、脱贫村村支书等人走进思政课堂,推出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开学第一课”“扬才开讲了”微党课等思政课堂,开展“习近平扶贫论述暨高校定点扶贫实践”“中国共产党扶贫史及其启示”等思政讲座,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教学向师生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绩。二是搭建乡村振兴实践平台。选派学生团队实地考察隆德县水资源现状、生态植被情况等,在服务生态振兴中增进专业认同;组织实践队深入乡村企业、扶贫车间参与陶器、砖雕、人造花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服务产业振兴中培养劳动观念。三是做好乡村振兴调查研究。组织师生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实地开展电商环境、红色文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调研;设立“‘十四五’时期闽宁协作战略研究”等多项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和合作项目,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乡村大地上,并将实地调研结果反哺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定期组织学生科研团队到隆德当地企业、车间开展农特产品的科技攻关,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品效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伟大梦想。厦门大学将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结合起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与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扎根闽宁协作大局,以更优异的成绩续写“山海情”的厦大新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我们会尽力地发光     下一篇:运动员欢呼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