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实效从回归学生本位做起
坐落在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古历山)脚下的济南市舜耕小学,因“舜耕历山”而得名。从2007年起,学校围绕培养“心系家国、身心两健、文明向上、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以及“让每一个生命自由呼吸、自然成长、自主绽放”的育人理念,从国家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入手,通过理念创新、体系构建、方式变革、机制推进等系统改革,历经15年的探索,形成了“润德”课程育人校本实践系列改革成果,2022年4月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德育要回归学生本位、回归生活
舜耕小学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理念到课程结构再到育人方式的综合性变革。目前的“润德”课程,是以“道德与法治”课为核心,多维度融合了学科德育、实践活动、时政元素等内容,以此来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的综合育人课程。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在理念上达成了“两个回归”的共识:德育,首先要回归学生本位,让其内心产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其次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内化养成。因此,“润德”课程从滋养生命成长的视角,提出了“浸润习养”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自觉,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的具身性学习中促进品德的养成。
例如,“法治专题”是贯穿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法律条款和法律知识离孩子的世界很远,教师整合全册教材内容,打破单元界限,将内容有机融入到“法官讲故事”“舜娃小法庭”等板块中。在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学生走近法律、理解法律,并尝试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思政教育,远离了枯燥的讲解说教,为学生设计了可体验、可感悟、可养成的学习场,学生们动起来、做起来,成为了真正的学习者。
学校德育改革在融合上下功夫
为了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学校的课程结构也随之经历了由单一到聚集、由聚集到融合的发展阶段。初期,我们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丰富的资源,形成了“舜文化”校本课程、“2+X”兴趣社团课程、“舜娃走泉城”研学课程等课程群,让育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内外。然而,随着课程设置不断丰富、体验越来越多元,也带来了课程结构松散的弊端,一种整合、聚合型的课程形态呼之欲出。此后,我们在保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德育一体化的内涵与路径,在“融合”二字上下功夫。
我们创新了主题式思政课这一主要载体,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为核心,将学科德育、活动德育有机融合。主题的“规定动作”来自于教材的单元主题,确保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自选动作”来自时政、班级特质等,构成校级年度主题、年级序列主题、班级特色主题等多维立体的结构。“浸润习养”既是课程的育人理念,也是实施方式。主题式思政课不仅实现了内容上的融合,更推进了理念与实践的融通,让“浸润习养”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地。每个主题课程都通过浸、润、习、养四个模块深入落实,并形成了议题式、行走式、体验式等56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例如,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四年级教师黄欣将“道德与法治”课《他们都是劳动者》搬到了全国劳模时传祥的故乡——齐河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与校外辅导员、家长代表和学生小讲师“四师同堂”。在“舜娃学党史”主题课程中,我们设立了教室里的党史馆,绘制济南党史地图,让孩子们走进美铭广场,感悟先辈思想,登上济南解放阁,了解济南的红色记忆。
多维融合的“润德”课程,将课本里的思政课升级为场馆中的思政课、家庭中的思政课、社区内的思政课。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深入生活、走进社会,感受时代精神、体悟家国情怀,逐步形成了共情、践行、内省并行的育人新样态。
变革评价机制,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
学校通过机制创新,撬动课程改革的活力,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形成课程育人的有力保障。
“内生式”评价机制为学生赋能。在舜耕小学,人人都是“小明星”。学校通过创设“微德育”评价体系,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给予他们自主权,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目标、体验成就感,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微德育”评价体系涵盖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面向全体的评选,还有个人画展、音乐会等个性化展示平台,同时设置了礼仪小标兵、感恩小榜样等20个多元化评价项目,以评价机制的创新为学生的自我成长赋能。
“定制型导师团”创新全员育人。依托“历山华彩省级优秀主任工作室”,学校建立了由班主任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全员导师育人的策略研究。其中,定制型导师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位导师将自己的特长、育人特色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为导师,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打造了一支有温度的育人队伍。
家校社“强链接”成为学校德育新的增长点。2009年,学校成立了以家长为主体、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舜友联合会,形成了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格局。十余年里,家校社建立起了决策共商、组织共建、项目共担、资源共享的协同联动机制。如泉城小义工等家校合作主题课程,为学生开拓了实践场域,并让学生和家长度过了充盈的亲子时光。得益于多年来与家长、社会保持的良好合作,“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课后服务的提质升级。通过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建立了完整的育人链条,成为学校德育新的增长点。
多年来,舜耕小学在德育方面的改革,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学生的自我成长,特别是对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应,学校德育工作两次获评教育部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学校将继续心怀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与时俱进,针对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新媒体环境下的育人挑战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济南市舜耕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