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显成效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兰州,坐落着一所蓬勃发展的地方政法类普通高校——甘肃政法大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1985年开办普通高等教育,2007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开办国际生教育,同年被确定为甘肃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全国第二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成员。2019年由甘肃政法学院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崇尚法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西部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政法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08人,其中本科生10902人、硕士研究生1567人,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办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兰州市安宁西路校区、兰州市安宁万新路校区、兰州新区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066.59亩。
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有计划地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营造人人共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政铸魂
推进课程育人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开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课堂”,努力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课堂讨论的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常态化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主动发起东西部高校思政骨干教师思政课程集体备课会。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以思政主题展演与微视频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内课程实践,和以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统筹安排,采用普及课程、专题讲座、分专业专题讲座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学期安排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进行“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学校还以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习,每年举办“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和实践研学班”,组织骨干思政课教师进行综合素能提升培训,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学校着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认定提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水平。学校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层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定期遴选优质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学校思政铸魂体系完备,课程育人成效显著,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融会贯通,对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以知促行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科研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才,将德育和科学精神融合到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学校构建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将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外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加强科研育人的功能。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从条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构建起了“传统科研+现代智库+新型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研格局。新增设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13个省级在编科研机构,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与应用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63个非在编科研机构,成立甘肃省环境法治研究智库等5个各类智库团队。创办《甘法大智库专报》,共计出刊30余期,推出80余篇应用性智库成果。成功举办“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论坛”“陇籍法学家论坛”“黄河保护法治论坛”,积极打造“丝路法学大讲堂”学术交流平台品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讲等系列学术活动,近5年在“四报一刊”等平台发表理论文章近百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重点突出学生科研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科研育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近5年,学校立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与奖励项目31项,科研创新项目立项120项,支持46名研究生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申报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40余项。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总要求不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工作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场地完善、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共12项;学生获A、B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14项,其中国家奖项25项。学校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各类研究课题及项目,先后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良好成绩。2020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国家、省级项目60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13项、铜奖6项、单项奖1项。入选“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展示奖项。
学校开展科研育人相关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行践知
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近年来,学校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实践育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扩影响”,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着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积累的综合性人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汇、二训、三赛、四驻”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四部曲,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一汇”是每周开展“创客汇”沙龙活动,组织有创意或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交流想法、碰撞创意,组建创新团队。“二训”是定期举办乐创训练营活动,开展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举办测评、沙龙、讲座、路演等活动,培育较成熟的项目和团队。“三赛”是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锤炼团队,并推荐优秀项目参加校外各级创新创业比赛。“四驻”是选拔成熟的、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入驻学校创业园,享受场地、资金、导师、投融资等优质服务,加速孵化。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共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10场,开展GYB创业意识培训班7期15个班,参与者近千人。每年组织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50项,累计培育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余项。每年举办各类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大赛3场次,针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大赛训练营活动,累计培训超过500人次,培育孵化40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志愿服务依照“青年发展,分类引导”的基本要求,遵循“行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的基本思路,依托“总会+分会”“项目部+志愿服务队”扁平化管理模式和“1+1+N”七彩丝带项目化运行模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覆盖全校14个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万余人,累计志愿服务近万人,志愿服务时长4万余小时。在2020年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先进集体,在2020年甘肃省第三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校青年学子获得“一银三铜”,在2021年甘肃省第四届志愿服务大赛中获得“两银两铜”的成绩。
学校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线上实践+线下实践的方式开展,先后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3支,参与集中社会实践活动305人,另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分散社会实践。学校积极构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校地合作基地,先后与甘南州、陇南市、甘谷县等签订合作协议,助力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学校“枸杞宝宝”云端实践调研队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21年,学校“语”你在一起——普法推普实践团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