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卸任教育局长的冷思考
【题 记】
2018年12月,我由安徽省宁国市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转任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次年1月我写了一篇随笔《履新教体局长30日之浅思考》。因为这篇随笔,我结识了一批教育界的专家,他们对我后来的履职帮助颇多。近期,因为工作需要,我离开了教育部门,转岗时我暗下决心:从此不再言教。其实,这并非格局不够大、站位不够高,更不是对教育缺少感情,相反是因为对教育倾注得太多、拼得太狠、爱得太深,不愿让自己纠缠其中,挤占过多的精力。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干扰接任的同志,“当好划船人,莫论是与非”是自己多年秉持的习惯,生活在熟人社区,“留白”是最好的选择。
近日,在网上与几位教育界的朋友碰面了,他们都建议我作为“过来人”再写一些教育类的文字。斗争了好几天,决定写这篇反思,只期能给区域教育管理者带来一丝微光。在我看来,一个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其失败之教训更加弥足珍贵,能给人以提示、提醒。区域教育管理者肩负的职责使命十分繁重,需要面对的任务极为艰巨,需要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要代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保障职责,要承担宏观行政管理、中观教育管理、微观教学教研等众多任务,并非一句“学会弹钢琴”就能拿捏。笔者以为,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就是要回归教育本源,回答好教育根本问题,厘清事关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做区域教育的明白人。
区域教育的方向何在?
认清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区域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方向是宏观层面的大问题。理论上讲,就是要搭上天线、对标对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上位要求,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在实践层面,区域教育的“出卷人”是地方党委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人士,“得分要素”是多维度的,既要与周边区域横向比,也要与自己过去纵向比;既要在学生成绩上比,也要在学生素养上比;既要看教育改革发展的状态,也要看教育对区域改革发展的支撑;既要看当下区域教育的基本面,还要看未来区域教育的潜质,等等。因此,区域教育管理者要登高望远,审时度势,在“上搭天线”“下接地气”“中聚民心”中找准平衡点;要认清“坐标系”,把准方向和目标,统筹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事宜。
譬如,从不同学段看,学前教育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公办学位供给,让“入园难”“入园贵”不再是问题,解决好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使学前教育政策既跟进人口战略需要,也契合义务教育未来向两端延伸拓展的可能;义务教育的方向就是办好群众身边的公办教育,以师资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做到优质均衡,优化结构,坚决阻断逐利资本侵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方向就是要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同质化办学向专业特色鲜明、符合区域发展差异化办学转变。从教育输出看,短期内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都逃不出应试的怪圈,“内卷”的氛围不会瞬间打破,因此区域教育管理者在发展方向上既不能简单“唯分”,也不能“去分数化”,因为“缺分”的教育是乌托邦的教育,至少会让党委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度降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信心不够,学校和教师自信心下降,进而恶化教育的生态,在城市化的驱使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不可收拾;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而不是追求升学率。从资源配置看,就是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资源配置的质效,等等,基础教育特殊属性和特别功能决定了公平始终是区域教育的首位度。
区域教育的路径何在?
教育是慢事业,不是敲锣打鼓就能成功,更不得急功近利,需要锚定方向久久为功。方向正确只是保证区域教育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大错误,但若是缺少路径支撑,或止步不前,或事倍而功半。区域教育的路径,考验区域教育管理者的智慧,实则是思维方法的比拼和较量。各地在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时所选的路径各异,质效也迥然不同,有的坚持“稳中求进”,有的坚决“破釜沉舟”,有的秉持“四平八稳”,有的“消极等待”,等等。实践中,坚持“稳中求进”者未必都能做到稳中有进,有时“按下葫芦浮起瓢”;坚决“破釜沉舟”者,有的被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戛然而止,有的愈挫愈勇,逆势而上;秉持“四平八稳”者,并非都能如其所愿,在大变化、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并不奏效,反而弄得“烽烟四起”。对区域教育管理者而言,在追寻目标的路上不在乎面临多少困难、问题,而在于坚持辩证思维、发展思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关键是要认清不同时间节点的主要矛盾,找对适合自己的破解之策,将大目标、大任务条分缕析,让小任务之下的小路径更加清晰明了,纲举目张、逐一纾解落实。
譬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是各地绕不开的难题,属于战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找准路径至关重要。在2019年宁国市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中,我们将决定布局调整的关键指标——各学段学龄人口数、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给数,影响布局调整的次要指标——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学生增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变量、二手房交易政策调整后的核心区学生减量,制约布局调整的各种利益集团——房地产商、学校周边商圈、优质学校教职员工及辐射家长群、房产中介等面上的“第一手数据”搞准后,严格按照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决策规定,坚持分层分类召开中小学校长座谈会、街道社区干部恳谈会、市直有关单位协商会、教育规划人口住建等不同层面专家论证会,通过线上线下几轮公开,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合理意见充分吸纳,不合理意见由干部下沉到街道社区当面解释。最后一轮方案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并配地图和文字说明,线上线下安排专人跟进解释,整个布局调整的大事在悄无声息中完成。
再如,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市,我们面临教师总量超编、结构极不合理等诸多矛盾:乡村相对富余,城区严重不足;语数英等考试学科教师短缺,音体美等非统考学科教师少量富余;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近50%,30岁以下教师占比不到15%;女性教师占比过高,近3年新招录教师男性占比不到10%;新招录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比例超50%,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二次学历参考人员占比近50%;义务教育学校自聘教师350余人,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学校负担重重,家长怨声载道。如何统筹好教师资源,最大限度释放教师队伍活力,成为战略层面的改革难题。“需要改”众所周知,“如何改”信心不足。唯有坚定信心和目标,统一思想、克服困难、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稳健走好改革每一步。我们用了3个月时间摸清家底,算清了“四笔账”,即全市教职工编制岗位总账和各校教职工编制岗位分账,全市分学科教师编制总账和各校分学科教师编制分账,做到对各学科教师的招录、腾挪、转岗心中有数。我们先后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地考察学习,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定员定岗、教师适岗竞聘、校长职级制、教师落岗退出等一系列文件,用制度推动教师“进退留转”,用规矩约束学校照章办事。从2020年开始持续两年的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全市教师交流轮岗面近20%,学校自聘教师削减到50人以内,持续不断的宣传发动,步步为营的路径安排,环环相扣的闭环机制,确保了改革的整体稳定。
区域教育的方法何在?
从区域教育治理看,方法和路径问题不可割裂、相容共生,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指引也会有不同的方法选择。笔者所言的方法不是哲学层面上的方法论,而是实践层面具体的思维方法。其一,要摒弃就事论事的思维方法,坚持“点线面”思考。区域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和系统,人多事杂,人与事的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影响是其主要特征,个别学校出现的个性问题或者个别教师提出的个性要求,我们都不能理解为“点”上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和诉求在系统内都能找到同样的案例,若是就事论事,只考虑“点”而忽视“面”,难免会留下后遗症,制造更多的新问题。其二,要摒弃把话说死、把事做绝的思维方法,做到留有余地。教师的工作对象相对单纯、工作内容相对具体,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认真勤勉,但“认真”与“较真”之间没有截然的分水岭,部分教师因“认真”而“较真”是一种常态。区域教育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字斟句酌、谨言慎行,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随性的一个举动,难免会招致少数教师“咬文嚼字”般的挑剔,甚至质疑,直接影响区域教育管理者的威信和作为。其三,要摒弃“小我”本位主义的思维方法,心怀“国之大者”,践行教育的初心使命。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各地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个人拙见,未来在一段时间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许仍然是区域教育的主要矛盾,区域教育管理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办教育,坚持把“最大公平”作为教育的初心使命。四是要摒弃“较真”的思维方法,树立协同办事的长远观。区域教育是需要聚集资源要素为我所用,区域教育管理者作为资源的统筹者、协调者,需要及时调整“频道”,因为过于“较真”,不仅对自身是巨大伤害,对教育事业发展也极为不利,但要坚守底线和原则,讲求技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