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发展要适应高质量建设
中国教育学学科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实质性的发展较为缓慢,原创性有待提升。中国教育学者孜孜以求写出一本中国教育学的目标尚未实现。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体质下滑、教育评价不健全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否则有可能影响到实践成效。当前,建立有开阔视野、开放观念,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力的教育学,成为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立足现代奠定教育学发展基础
春秋时期,我国就有研究教育的学问,成为分科研究与教学的现代学科则是1900年后的事。1905年前后,王国维先生编著了由中国人著的第一本《教育学》并直接用于师范学校教学。在新文化与新教育运动中,中国教育学走上现代化台阶。
中国教育仍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中国教育现代化方向和目标,“十四五”规划确立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教育学发展需要与现代化进程同步,服务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信息化时代,教育学面临着在新技术条件下对教育规律、教育原理、教育原则的新阐释,需要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工具与手段等方面展开新的界定和运用。
不可忽视的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高速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显得缓慢。教育学在教育学元研究、教育本质、教育产业化、新课程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大范围的学术争论,在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市场、教育公平与均衡等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进行了拓展研究,形成主体教育等多个学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广为传播,教育学向前探索展现出活力。教育学的发展受论文、论著、课题、学科排名、职称评定、学位点增设及其他量化管理与评价因素影响,科研产出进一步增大,各种教育学著作和教材出版总计数百种,但形式化的学术倾向突出,重编写、轻独创、“千书一面”的现象时见,思想深度和实践效力不足,高质量、原创性的教育学作品较少。
教育学的发展不会带来瞬时巨大的效益,但没有充分科学、足够先进的教育学就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人民通过教育实现幸福生活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中国教育学发展未能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其原因既有对教育学研究重视不够,也有方式不当和定位误差,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偏离主题现象普遍。“教育”概念的核心应当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教育学应当是研究人的成长发展的学问。只有增强教育学提升教育品质的功能,才能为教育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使教育学发展效力获得提升。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就必须从解决好教育学发展的问题着手。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的开放和解放是教育学原创的源头,教育学作为基础学科,原创性更为艰难,需要对思想、原理、概念进行最纯粹、科学、持续不懈的艰难探索,需要质疑、批判、探索的勇气,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理论意境、研究视域、核心问题、语言风格上超出原有的阅读边界、学术视野。
第二,建立促进教育学正常发展的社会机制。以下两个机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理论传承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教育学站在人类文明当下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正确的选择,分析、筛选、吸纳古今中外各种与人的成长发展相关的学术信息,在技术和理论上充分利用开放的学术资源市场获取学术发展的理论、方法以及其他资源。不能以无形的“墙”将中国的教育学研究者挡在世界教育学思想和技术资源的主流市场之外,影响教育学的开放与创新。二是个体筛选和培育机制。教育学的发展呼唤有独特的天赋、极强的使命感、博爱存心、免于功利、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维独立深刻和行动力强的教育学者。要开放教育学的研究,激励对教育学感兴趣、以教育学为志业、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参与,借鉴和运用多学科新理论来研究教育学,通过多样性的证据质证、实验、个人体验探求教育原理,更新理论、体系、方法,建构新的教育学。
第三,建立适合教育学发展的学术评价机制。适合学术探索和知识增值的学术评价机制是教育学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宏观上,它是客观评价、激励探索的环境支撑;在微观上,它确定选题、研究方向,促进整体协调团队的各项资源,体现知识的权力,发挥学术效力。如果教育学发展未形成正常的学术评价机制,真知灼见便难以获得突出展现,教育学也难以及时吸纳、凝练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精髓,造成原创性不足。同时,论著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结构、理论、体系与板块易雷同,缺少基于本国经验的理论阐述,教育学专业水平、实践绩效难以提升。
开辟教育学研究领域
教育学的发展要走出传统的单一学科,拓展新的领域,其中的关键在于:
广义的教育应该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教育学应当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逐一展开,才有可能更接近本真,探索更高品质和更广泛适用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学科形态与范式要应需而变,面向宏大主体,同时也要面向个体。学校与地方教育史志本身是从宏大的教育学向个体化、个性化教育学拓展的必要区域,在提升学术化的同时更加聚焦应用,从单一学科走向集成,增强独立性、自觉性、自主性,主动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顺应学习者中心的变化,面向学习者需求,注重互动而非单向生成。
有效的教育学需要基于实证。由于不重视实证,缺乏实证,理论与实际脱离,教育与生活脱离,教育学论文和著述往往追求宏大、趋向单一、远离生活、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无法见诸行动,也难以对教育行动发挥实效。
教育品质提升有赖于教育学的不断改进。教育学需要因应个体成长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进。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共生、互生,并相互选择,所以教育要教人做人和创造理想社会,教育改进本身也是教人做人和助力创造理想社会。教育学需要认清“好教育”的相对性,它是相对于具体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特定时间空间而言的。相对于不同人来说,“好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需要各方协商,本着以人为本,依据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创建“好教育”。“好教育”关键在于个体成长得好,需要走出功利、特权误区。教育学者需要定位为教育改进者,明确改进者定位后才能有效推动教育改进。通向“好教育”的方法、路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每个教育者和成长个体依据自己的条件和未知数去求解。教育者首先需要自主自觉自愿地成为教育改进者,勇敢担当与传承对成长个体和社会的责任,参照相关的基准和当事人的满意度寻找改进机会,充分运用想象和实证方法作为工具,明确界定所要改进的对象,设计好改进方案,不断逐级找到自己的专业改进起点,做有价值、有效果的教育改进。
教育学研究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教育学需要自觉地将以人为本作为学科发展新的理论基础,并据此重新界定教育的内涵、外延,调整教育的定位和聚焦点,以人本视野重新认识教育,看到比过去更加广阔的教育学研究领域,进入全新的教育学研究进程,把“人”放在视野的正中,才能有全新的教育学。以人的成长发展状况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观察、评价、研究教育,才能写出新的人本教育学。
教育学者在基本和重大问题上有所作为,需要几十年的多方面积累,教育学发展需要在基本和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对于研究团队而言,需要兼容多样性的长时间磨合,组建高质量的学术团队、杰出学者的产生、促进教育学对教育发展的解释与指导能力提升等,都是产生高质量教育学的基本标志。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学校及地方教育史志编撰研究”[GYH2021005]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