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之同情”:培养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
《》2022年6月15日11版刊登了凌宗伟老师的《使自己成为印刷世界的一部分》一文。该文借鉴美国密歇根大学托马斯·福斯特教授著名的畅销文学阅读指南书——《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中的“文学教授阅读往往会关注‘记忆’‘象征’‘模式’这三条关键特征”,并结合当前高考评价体系实际,提出了“承担指导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教师,是不是得掂量掂量自己具备不具备类似文学教授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功底?有没有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些作品的一部分?教学中有没有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在阅读指导中为他们创造这样一些条件,让学生沉浸其中,把自己看作一名真正的阅读者——积累、思考、鉴赏、批评、取舍……”的思考。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面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教学任务时也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期,心理水平往往呈现半成熟性、半幼稚性的矛盾状态,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创造性想象和发散思维逐渐提升并趋于成熟稳定。他们通过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在具备相当阅读经验积累后,要想对文学作品真正“入乎其内”,使自己成为印刷世界的一部分,确实是值得认真思考并研究的课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统编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贯串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全过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仅以《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为例,介绍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方法、技巧和应注意的事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面对的是“整本书”,其难度比把握理解一首诗要高多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教师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也有自己的“读者之心”,沉浸在“整本书”中,鉴赏、批评、取舍,并不等于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呢?“文学教授”又是如何阅读的呢?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为我们提示了真正“入乎其内”的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虽然在“审查”哲学史,但“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应该有同样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要想修炼成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真正使自己成为印刷世界的一部分,笔者以为在陈寅恪“了解之同情”外,还要从下面三点下足功夫。
一是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底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中外文学嬗变发展的实际都告诉我们,文学的流变就是一条长河。起源、发展、高潮、徘徊之后,必定会产生新的文学范式取而代之。“唐诗过后是宋词”。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善于把握中外文学嬗变发展的不同阶段、类型,必定能深切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在规律,发现“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发展,或者补苴罅漏,或者内在超越,从而得到新的收获,进入新的境界。陈贻焮靠着毕生底蕴和精力创作的《杜甫评传》为20世纪杜甫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之作。全书以杜甫为主人翁,全景式书写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史诗,可谓长歌当哭、荡气回肠。“其于杜甫,爱之既深,便备感亲切”,所以能用行云流水、生动活泼的文字一气呵成百万长“言”,或平亭众说而予以折中,或廓清旧说而另立新义,从而使杜甫的形象鲜活地浮现在我们面前,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力作。
二是要有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沉浸在整本书中,较好地把握“话语蕴藉”中稍纵即逝的丝线联系,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深层联系,从而读出不一样的精彩。读文学作品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陈寅恪说的“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神游冥想”,也就是“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陈寅恪也是通过这种“精神”,才为我们留下了《桃花源记旁证》《李太白氏族之疑问》等有典范意义的代表文章。
三是要有破和立的勇气。打破旧规则,创立新意义,是需要勇气的。普通人的思维认知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有更改的可能。更严重的还有“食古不化”“冥顽不灵”的顽固派。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总是以开放的视野、宏观的态度、各自独立并追求卓越的精神,敢于打破“已有”,创立“未有”,从而实现了自我认知的进阶。梅兰芳尊重传统而又敢于革新,他在表演上能创造性地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并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中国、傲立世界的“梅兰芳体系”。田余庆深耕魏晋南北朝园地,钩沉发隐,读书得间,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提出了“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精辟见解,甫一问世便好评如潮,先后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思勉原创奖”在内的最高荣誉。这些都是很能说明“破”和“立”的鲜明实例。
总而言之,现行的课程改革方案和高考评价体系已经让语文学科真正进入了“底蕴时代”。“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主要体现,也是考查师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融汇中外而能贯通,熟练掌握并身体力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才能培养出有专业深度的读书人,使自己成为印刷世界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大庙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