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深处“学普”浓
强基固本,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是采取“分层分类、混合式”的师资培训新途径。项目组根据师资发展极不平衡和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对不同类型幼儿园(点)和不同层次的教师(辅导员)采取了“分层分类”的多元培训方式。对支持型幼儿园教师,更多采取引领型、拓展式培训方式,将专业培训与综合素养培训相结合,提升培训目标,增加任务难度,丰富培训内容;对管理型幼儿教师(辅导员),更多采取集中培训、跟岗培训、以赛促训、任务型培训等方式,将全员合格培训与种子骨干培训、线下集中培训与网络分散培训、专题通识培训与个性问题辅导、“送出去”培训与专家下沉指导相结合。二是以研促培,研培结合。根据“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线,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在组织好常规线下线上培训的同时,加大教研活动的强度,实现研培结合,以“研”促“培”。带领教师把握幼儿教育的方向,紧抓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性、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项目组根据学普师资能力提升和教育教学需求,组织了丰富的教学教研活动。针对村幼辅导员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半日开放活动、教研活动、跨地区远程观摩交流、“学普”故事征文等。针对孩子开展幼儿讲故事大赛、中秋皮影戏表演、成果展示活动、亲子儿歌表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绘画大赛等,既培养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育水平,又活跃了教学教研气氛形成学习“共同体”。四是专家下沉式对口帮扶。项目组引入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资源,提供“下沉式”帮扶服务,建立“3+N”四级帮扶保障机制,即3类帮扶专家团(学前教育专家团、经济发达地区优秀园所、项目所在地优秀园所)和N名骨干教师、种子教师分别对口帮扶。行动实施以来,技术保障单位、省教育部门组织省内高校、州县学普机构筹划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的方式累计培训师资超24万人次。同时,结合育人目标及不同类型幼儿园(点)实际,如幼教点存在大量混龄教育模式,克服模式情境剥离的情况,注重实践性,凸显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提升。
注重实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国内外“零”起点学前儿童普通话测评标准和办法缺失的现状,项目组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创新建立了“三级测评,效果比对”的评估新方法。坚持真实性、发展性、过程性、成效性原则,采用日常自主评估、阶段学普评估、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对学前儿童普通话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建立民族地区“零”起点学前儿童普通话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制定《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效果比对方案》,定期通过视频、语言、文字做好学前儿童的过程性和学普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发展性跟踪记录,研究分析实施效果。截至目前,州、县两级已对725个幼教点和中心校的1985名学生开展了效果比对。制定了学前学普行动幼儿普通话达标测评标准、一年级小学生发展评价细则,开展三级测评。这些创新性的评估方式,易于操作,对及时发现行动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技术方案、精准实施举措等都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
聚集合力,营造良好的共育环境。项目组注重营造共育共融共建的新环境。家园共育、社会共建是聚焦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点)、家庭、社会坚持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通过开展亲子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心进万家、“学普进社区”活动等常规及创新的策略途径,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共育。幼儿园(点)、家庭、社会形成良好的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氛围,“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促进各族人民之间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通过开展学前学普“小手牵大手”、爱心家访等系列活动,创建各级学普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家园联系栏,建设幼儿园(点)、家庭、社会一体的学普用普环境,巩固儿童普通话学习成果。
成效:深耕“学前学普”,等来遍地花开
八年深耕细作,纸上勾画终成路,凉山深处“学普”浓。随着探索、试点、示范、推广逐渐深入,“学前学普”项目的成效也日益凸显。
一是创新发展了学前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先导工程。“一村一幼”“一乡一园”计划深入实施,幼儿教师、辅导员业务能力持续提升,快速构建起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破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是全面实现了行动目标,成为“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希望工程。凉山州17个县市所有幼儿园(点)实现全覆盖,广大学前儿童特别是彝区孩子实现了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向“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因语言障碍导致彝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
三是大力促进了控辍保学,成为“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保障工程。参加过“学前学普”的儿童上课更加专注,学习生活习惯更加良好,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上课听不懂导致成绩不好、厌学辍学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家长送大孩子重返课堂、送小孩子学普通话蔚然成风。截至2021年秋季学期,凉山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6.5%,较2012年提高约50个百分点。
四是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成色,成为“交出一份合格答卷”的助力工程。“学前学普”为8000多名辅导员和2万多名营养餐等从业人员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就业问题。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学前学普”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是铸牢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民族紧如石榴籽”的奠基工程。“学前学普”,同文同语,共学共进,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培育增强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促进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州内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抱得更紧。
六是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成为“小手拉大手”的示范工程。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用普通话广泛深入宣传文明、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彝区群众移风易俗,群众参与“四好”村、“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彝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养成,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9年6月,凉山州自查结果显示,11万余名在园儿童普通话合格率为73.5%,当年进入小学的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99%。2021年6月,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实地抽查测评合格率达97%以上。2021年1月,凉山州小学语文、数学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参加过“学前学普”的学生成绩与未参加的学生成绩对比明显,语文、数学平均成绩高约20—30分,合格率高约30—40个百分点。2021年1月小学语文、数学的平均分较2018年净增20分以上,提升率达60个百分点;及格率净增20个百分点以上,学生成绩全部得到提升。
家长普遍认为,扶贫很好的方式就是支持孩子学习普通话,孩子学会普通话有利于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美好的人生。家长学会了普通话,能更好知晓与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在凉山这座大山深处,“学前学普”项目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遍地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学前学普”项目为凉山孩子遥看世界打开了窗户,为凉山学子走出大山架起了桥梁,让他们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前瞻:砥砺新征程,未来皆可期
基于凉山“零”起点儿童“学前学普”项目成果,是凉山州、四川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过程中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结果,既受益于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支持和各方力量的推动,也助推了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增添了脱贫攻坚的成色,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教育和社会基础,更为民族地区“零”起点儿童“学前学普”提供了案例和样板。2022年4月,《民族地区有效推进“学前学普”的“四川经验”》荣获2021年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凉山州将继续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持续巩固“学前学普”成果,深入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把“学前学普”项目做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工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作出新的贡献。
(程志敏 董瑞芳 闫卫民 于金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