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引发一所高校创新教育之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级学院建设20个众创空间;11个学科门类84个专业打通壁垒;校企、校地联合建设学术特区、创新特区、人才特区……

    近几年,湖南科技大学以“双创”为引领与抓手,从机制、生态、模式等方面,深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代素质教育路径。

    从亦步亦趋、单打独斗的1.0版,到融入、引领学校育才范式之变的4.0版,“双创”正逐渐改变这所地方高校的发展生态。

架构之变

    2010年,湖南科技大学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把职责划分到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10余年来,该校“双创”经历了数次升级。探索之初,该校的“双创”之路也面临着观念之困、供给之困、评价之困等诸多难题。

    “部分教师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新的教育突破口,只是当作一种手段。”湖南科大党委书记唐亚阳说。在唐亚阳看来,作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双创”必须有新的定位,它应该是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的领跑者、高等教育新形态的演进者、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秉持这样的理念,该校将“双创”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融入治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最明显的变化是,学校组织架构变了。

    该校不仅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下属20个二级学院也都腾出办公场地用作众创空间,并由学院院长或党委书记担任负责人,还与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2000平方米创业苗圃,形成了地方—学校—学院“双创”协同机制。

    “三者分工明确,其中学院为主体,注重创意,依托专业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新项目、新课题;学校为主导,注重创造,设置校级孵化基地,开始创业孵化;地方为主推,注重创富,推广新技术与开发新产品。”湖南科大校长朱川曲介绍。地方、学校、学院协同的双创机制,既保障了充裕的导师、课程、项目、学生、产业等双创资源,也让更多学生在学院层面得到实践锻炼、创意训练和项目磨炼,避免了揠苗助长。

壁垒之破

    “双创教育的落脚点应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应该树牢目标,推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大变革。”唐亚阳这样要求全体教职员工。

    2021年,学校组建了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逐步开展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卓越拔尖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湖南科大副校长兼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廖湘岳介绍,通过这三个学院聚合为一,学校11大学科门类84个专业打通壁垒,校地、校企联合建设学术特区、创新特区、人才特区,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创新指导到创业转化实现全要素参与、全链条畅通、全方位支撑,逐步构建起基于学科创新的湖南科大“双创”新生态。

    为打通“双创”“最后一公里”,学校要求,每个专业都要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助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每门课程的理论课都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实践课整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战,形成多层次课程体系;每个课堂都要由“单向灌输”变成师生互动“双声道”。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明显增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汪建群在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注重推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带领学生团队研发的大体积混凝土云网平台全过程温控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南中高速等多个世界级工程。

    不仅如此,校内校外的壁垒也正在打破。该校与省市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余个;派驻博士全脱产进入本地企业……近几年,学校推广新技术与开发新产品200余项,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育才之进

    “毕业了,到御风维安,我们一起干!”湖南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王骕对班上同学承诺。他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大二就获得了A轮融资2000万元,成为阿里安全合作伙伴。

    近年来,湖南科大一批优秀学子以学业为基础,以“双创”为内核,在学校的扶持下试水创业,崭露头角。

    不过,对于学校来说,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我们一直践行的理念是,大学的‘双创’绝不在于鼓励学生读书期间开始创业,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培养创新人才才是根本。”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刘东海说。

    近年来,该校优化“双创”模式,推进专业创新、科技创新、赛事创新互融互通,学业、创业、产业相向而生,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在专业建设中突出双创因子。该校融合行业、企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落实双创教育进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课堂、进学分。突出多学科交叉协同与创新,鼓励教师参加双创师资培训,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在科学研究中挖掘双创资源。全面推进教学院系与独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加快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程;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依托专业实验室开展科研“微课题”设计;设计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任务,帮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成立校级科技实践队,每年发布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500余项,不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鸡蛋从里面打破才是新的生命。”唐亚阳说,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养范式由校内自营向校内外合营转变,科技创新由追求项目成果数量向注重社会责任担当转变,校园文化由偏重文化传承向传承与创新并举转变,校园内外正呈现崭新的教育新生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