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促进公平 | 聚焦“七有”“五性”,在“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上齐发力
90%学前教育入园率
99%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
88%学前教育普惠率
2.提升质量 | 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优势不断增强
支持34所高校顺利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
91个学科成功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在京高校A+类学科数量占全国的44%
3.服务发展 | 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
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
引进海外人才690人
汇聚院士124位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0余项
4.落实“双减”|“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
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
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
5.强化保障 |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投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
教育财政经费投入
604.47 亿元 2011年
1128 亿元 2020年
增幅86.61%
投入财政资金150多亿元引导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
每年向3万余名乡村教师发放岗位生活补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首都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科学育人能力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均明显提升,总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支持。
立德树人谱写新篇章。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制定“4+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开展“四个一”活动,大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全学段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出台系列文件,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教育公平达到新高度。聚焦“七有”“五性”,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8%,普及、普惠程度大幅提升,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通过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规范入学办法,在“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上同时发力,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99%以上,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首都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支持34所高校顺利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91个学科成功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所被赋予学科自主权的高校。在京高校A+类学科数量占全国的44%。重点建设100个一流专业,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每年近万名学生受益。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持续保持前列,学生参加PISA测试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持续推进中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校额到校”“市级统筹”“1+3”培养等方式对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良好作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高职衔接项目进一步拓宽了职业人才培养通道。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52%,学区覆盖率达到90%,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评选中小学特级校长。建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三大信息化平台及教育大数据平台,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
服务首都发展作出新贡献。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营、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引进海外人才690人,汇聚院士124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0余项。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7年,为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严格控制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以建设良乡、沙河大学城为重点促进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转移,推进北京工商大学等9所高校向外疏解,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积极参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4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3所雄安新区“交钥匙”学校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高校启动雄安新校区规划建设。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为重点深化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贡献。
服务重大活动贡献新力量。9.6万余名师生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群众游行、庆祝晚会和志愿服务等任务,中央领导多次充分肯定,教育部通令嘉奖。3万余名师生直接参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4000余名师生组成合唱团和献词团,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25所高校设立冬奥专项培养计划,68所高校攻关212项关键技术,2.33万名师生深度参与,1.4万名赛会志愿者全心服务,冬奥会开幕式上学生演员占全体参演人数的90%,助力冰雪盛会惊艳世界。
教育战“疫”夺取新胜利。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构建起市、区、校三级防控体系,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筑好教育战“疫”的“防火墙”。动态调整返校复课等政策措施,召开“日调度、双调度”会议部署,印发40余个政策文件,制定六版工作手册,成立14个市级督查组,向各高校、各区派驻100余名联络员。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创新开展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现二级应急响应下中高考工作平稳落地。
“双减”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创制20余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推广北京经验。
教育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投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604.47亿元增至2020年的1128亿元,增幅达86.61%。投入财政资金150多亿元,引导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健全教师绩效工资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每年向3万余名乡村教师发放岗位生活补助,教师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强化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非凡十年,接力奋斗。首都教育十年改革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首都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走过非凡十年,我们有许多共同体会:一是始终牢牢把握首都教育的政治性,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工作都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