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观照求索 以时代为观照报国
■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
时间:2022年4月25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诞生于抗日烽火,成长于解放硝烟,新生于人民祖国,壮大于崭新时代。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历经85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情况。2017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2022年4月25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精辟阐述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鲜明论述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深厚内涵,生动描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
嘱托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更加发扬光荣传统,扛起时代重任,在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上开拓进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部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壮大史,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办学践行史。
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时期,学校培养数以万计有觉悟、懂政策的革命战士。正式建校后,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万千建国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万变不离其宗。一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线红线,贯穿85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擦亮精神底色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第一站便深入智慧教室观摩思政课教学。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正是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的亮眼名片。
赴延安、奔嘉兴、下苏州……为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们多次实地寻访,丰富着自己的备课库,积累大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鲜活素材。
以赛促教、提升内功,为上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们在院级、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学技能比赛中历练本领,驾驭讲台愈发游刃有余。
从“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从延安传承而来的精神品格,成为一代代人大师者的执教座右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他深情叮嘱:“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统学、领学、研学、联学、践学“五学联动”为标志,一场既昂扬又见真招、出实效的学习热潮在中国人民大学迅速兴起、全面铺开。
4月25日晚上,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启动、重点推进、持续深入、久久为功4个阶段,面向全校制定八大方面43项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要求。学校11位党委常委亲赴全部41个学院级单位党组织,结合各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对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出要求。
近3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主题研学活动陆续开展,“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每一场都干货满满,将学习不断推向深入。
锚定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广大师生在钻深悟透中话建议、谋思路、谈举措,一大批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学习成果涌现出来,意见建议迅速得到归纳整理,切实管用的办法举措即时出台,研学成果高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锚定“独树一帜”目标,学校党委积极谋划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十大工程”,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高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精神品格弘扬工程等,在实干中让学习步步深入、热潮迭起。
“在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故事,把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强大能力,让一代代‘革命的先锋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
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回望历史,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把“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作为办学根基。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程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等8个系。这些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系名,折射出一所新型大学的使命和抱负。
此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6个博士点在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设置;人口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环境经济、知识产权等与现代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专业都肇始于中国人民大学,然后走向全国。
2017年,学校首批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2022年,学校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14个一流学科全部通过评估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锚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自身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
聚焦真懂真信、入脑入心,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整体布局“系列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文化传播、干部培训”五大子工程,强化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项目化管理,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2013年6月,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立,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打造新型高校智库。2019年,在首次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该研究院成为唯一进入第一档次的高校智库。
聚焦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进档升级——
学校在学科层面建设“大团队”、开展“大交叉”、聚力“大成果”,以优势学科在学科交叉领域主动引领,形成了民法典、宏观经济、区块链、双碳研究、乡村振兴等多个跨学科人才团队和平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践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坚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