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要深入落实“育训并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从原有的“并举”定位为“并重”,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眼技能型社会建设,正确认识职业培训重大意义

    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开展职业培训是适应产业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体现类型教育特征、增强适应性的需要。

    一是提供基本技能保障。2021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达到2.93亿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这一庞大群体以及大量的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等,普遍面临就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开展职业培训是这类群体获取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是满足技能持续提升需要。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技能提升的需要。一方面,我国产业的快速迭代使得从事相同岗位也需要进行技术技能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人才自身的职业发展或再就业选择也带来新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

    三是补充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难以紧随产业快速迭代而及时进行调整。而通过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加强“书证融通”,则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全面转变“重”学历教育、“轻”社会培训的观念,将职业培训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加大对职业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的规模和质量。

    立足精准培养,找准开展职业培训的有效路径

    新职业教育法在强调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如何开展职业培训作出了指导。

    一是在培训类型上,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过程,将培训类型重新划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并指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类实施”,既明确了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后的培训需要,又指明院校的培训应该有所侧重。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就业后的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现实需求和学校优势特色,选择可以开展的培训类型和级别,重构学校的培训体系。

    二是在证书获取上,规定“接受职业培训,经职业培训机构或者职业学校考核合格的,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经符合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考核合格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培训基地、考核站点,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力促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岗位与专业间的有效对接、融合发展。

    三是在成果认定上,规定“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设计,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高职院校要依托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制度,确保学生的培训成果能够转化为学历教育学分,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增强四个适应,深入落实“育训并重”法定职责

    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培训可以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为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培训提供了法律保障。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培训的形式和内涵。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增强“四个适应”,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适应成长规律,延伸培养周期。聚焦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9年关键期,即“中职3年+高职3年+毕业后3年”,实施包括以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为主的优质生源计划、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合作培养为主的优师优育计划、定向推荐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优生优业计划、以毕业生就业帮扶为主的优业优扶计划的“四优工程”,贯通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和就业成长全过程。其中,优业优扶计划通过建立毕业生三年成长档案、加强职业发展和再就业培训、推送优质就业单位、开展帮扶工作年度考评等措施,建立起完整、高效的职业成长帮扶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二是适应不同需求,完善培训体系。对接政府、行业和企业,搭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纵向三级和“校长培育基地、继续教育基地、职工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基地、思政课研修基地”横向五维的实训基地体系,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10个,省级培训基地7个。建立由专家学者、技能大师和资深教授组成的高层次人才培训专家资源库,组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培训管理团队,面向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和评价,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两倍以上。同时,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贫困地区共建农民培训学院4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2196人次。

    三是适应全面发展,融通“岗课赛证”。学校对接岗位工作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各类大赛提高对学生的普适度,全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构建涵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技能大赛成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的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四是适应数字化升级,营造培训新形态。学校推进职业培训数字化升级工程,建成综合性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构建包括数字化培训资源包、模块化专业培训课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等的培训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线上教学,营造“智能+”培训的良好生态。

    (作者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