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合”创新培养高素质中药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中药人才服务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聚焦培养定位、课程内容、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四大教改要素,重构宽与专、教与产、理与实、技与德“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推广应用于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力助推了中药产业发展。

实施背景

    政策有要求。2009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扶持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人才队伍建设。

    行业有需求。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优化升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药人才培养要求精准培养定位、同步教学内容、支撑实践教学、渗透人文素养,亟待深化改革和创新实践。

    学校有诉求。面向产业链办学是服务中药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学校中药类专业急需促进学生宽泛基础与专精技能统一,对接产业发展推进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企业参与建设职场化实战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中药历史文化及行业文化浸润。

主要做法

    (一)宽与专融合,“全面向、精聚焦”锚定培养定位

    对接“大中药”行业态势,秉持宽基础与专精技融合理念,分两阶段推进改革实践。

    大类招生、后期分流。2009年起,实施“1+N”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按中药学大类招生进校,统一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完成专业基础培养;大二起根据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分流选择发展路径,进入专业方向培养。

    专业建群、产业设院。2019年起,基于前期改革经验,对接“种药→制药→用药”职业岗位群,组合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三个专业建设中药学国家级别高水平专业群,联合重庆希尔安药业等相关企业成立现代中药产业学院。

    (二)教与产融合,“全融通、多形态”同步教学内容

    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联合全国13所高职学校,牵头开发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参与开发中药学、中药制药两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构建岗课赛证创融通课程。对接岗位任务,与企业共同开发“中药制剂分析”等8门企业课程;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开发中药性状鉴定等级考试系统;将药物制剂生产、中药炮制工等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以三峡中药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案例讲座。

    建设多形态课程教学资源。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国家和省级教学资源库各1个。出版教材13种,其中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种、国家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1种、国家优秀教材1种;开发新型活页教材2种,形成多形态课程教学资源。

    (三)理与实融合,“全实境、活交替”支撑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职场化教学情境。引入太极集团,在校内建成220平方米的国家药品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桐君阁大药房”;在国药控股、华润医药集团等企业建成16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云南健之佳健康连锁店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300余平方米的模拟药房、1000余平方米的模拟制药车间。

    技术赋能建设虚拟教学工厂。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含60个工位的虚拟中药生产GMP、中药经营GSP仿真实训中心。

    探索“1+0.5+1+0.5”学徒制培养。与重庆希尔安药业共享产学研资源配置,产学研一体,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打破传统“先学校后企业”的培养方式,根据学习需要灵活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培养。

    (四)技与德融合,“搭平台、建课程”渗透人文素养

    搭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建成全国首个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基地,通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中医药文化馆、中药科技馆、中医药养生广场、中医药文化长廊、药用植物园等10余个平台渗浸“药味”。

    开发中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两门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编写4本中药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读物;在18门专业课程中渗透中药人文素养,建成1支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连续10年开展药膳制作大赛、魅力中药展演等三峡中医药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

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8%,专业对口率超过93%,企业满意度超过98%;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18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奖项13项;学生人文素质高,近400名学生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二)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中药类专业吸引力大大提升,报到率由2010年的65%提升到2021年的98%,专业在校生规模由2010年的178人增加到2021年的1160人。专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国家骨干专业,获评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国家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国家标志性成果20项;专业影响力持续扩大,牵头组建中医药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合体,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三)促进行业发展成效显著

    成果建设的三峡后续重大项目——“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有力助推了三峡库区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建设;团队成员指导企业研发产品5种,开发企业标准13项;指导建成中药种植基地10个品种8万余亩;建成的全国中医药研学旅行基地等共接待国内外10余万人次参观。

    (四)全国范围产生较大影响

    成果在“2022年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健康人才创新培养主题分会”上作报告交流。学校获评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医药方向)培训基地。学校提交的《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协同,助推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获批全国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奉节县七曜山土家族聚居区中药材产业链建设》获批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沈力 陈地龙 易东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