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如何深度融合
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的深度融合,是指依据主题课程创设主题区域环境、投放主题区域材料、组织主题区域活动,进而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模式。在多年调研和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存在儿童意识缺失、区域活动设计组织缺乏方法、区域活动与主题课程脱节等问题。
通过持续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两基多维”模式。“两基”指的是基于儿童,树立儿童主体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基于主题,架构课程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全面融合。“多维”包括“设计三步骤”“组织四环节”“反思五视角”,为教师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设计“三步骤”
科学合理的设计是高质量地开展主题课程背景下班级区域活动的前提。
步骤一:分析主题价值。主题价值分析即紧密结合主题课程目标、主题系列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以“我生活的周围”这一主题为例:幼儿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围绕幼儿生活周围的人、事、物设计并开展区域活动,挖掘“主题价值”的同时思考如何将主题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建构主题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联。
步骤二:整合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班级教室、寝室以及班级周围的走廊、小操场等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教室光线明亮、桌椅较多,可将语言、科学、美工等区域设置在教室里,提供相应的区域活动材料,去除固定的区域名称,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权;寝室的“抽屉式拉伸床”为区域活动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材料陈列四周,幼儿根据活动需要自主进行开放性区域设置。天晴时班级外的走廊、小操场也可充分利用起来,幼儿将活动材料搬至户外,可进行大型建构或表演游戏。
步骤三:准备区域材料。材料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获得认知体验的媒介,对教师来说则是物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因此,在“区域材料准备”方面,考虑安全性、生活性、层次性、趣味性、探索性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主题性,体现材料与主题课程的深度融合。如:语言区既有“生活周围”各种景点的照片,也有相关读本和音像材料;科学区放置了不同材质的纸,各种电池、磁铁,不同难度的飞行棋,漏斗、滴管、盐、糖、面粉等实验操作及观察探索材料;还有各类积木、各种服饰、“生活周围”景点或建筑图片等材料集中存放,供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搭建或表演。这些材料都是师幼共同收集和投放的,随主题的推进而变化。
组织“四环节”
适宜有效的组织是高质量地开展主题课程背景下班级区域活动的基础。
“自主计划—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题区域活动前,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自愿制订区域活动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欣赏,支持幼儿借助区域名片、手环、计划图表等形式自主安排活动内容。
仍然以大班“我生活的周围”这一主题为例,区域活动前,幼儿做了区域活动计划,区域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和幼儿聊聊“生活周围的人、事、物”,讨论活动计划、介绍新增材料,而后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在这段时间内,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充分观察、耐心倾听、适宜支持、有效回应。
活动结束后,师幼共同分享交流(可集体开展,也可小组或两两进行,还可以个别表达与倾听),介绍自己计划的落实情况、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等。教师小结评价中渗透幼儿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并鼓励幼儿回家后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次日再与大家分享。分享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主题进行,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形成与他人合作、亲近社会的态度,学习人际交往,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与规范,获得相关经验。
反思“五视角”
及时经常的反思是高质量地开展主题课程背景下班级区域活动的根本,主要从环境创设、材料准备、组织实施、观察指导、分析评价五个视角进行反思。
“环境创设”是幼儿依据活动需要和教师共同完成的预设内容之一。随着主题的推进和区域活动的发展,反思中凸显区域活动空间设置和墙面环境创设“儿童本位”的特点,以“留白”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以“留痕”彰显幼儿学习进程、以“问题墙”设置促使幼儿深入思考。反思改进后的环境创设强调儿童主体性,注重区域的互动性和动态性。
“材料准备”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及时有效的反思能增强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在做中学、玩中学,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从材料的安全性、主题性、适宜性、层次性、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通过观察对区域材料价值(是否有助于幼儿发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倾听幼儿心声”的方式,从幼儿视角出发,了解其活动需求,且使材料呈“动态化”投放,重视反思的及时性,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及时调整材料,满足幼儿探索的兴趣与需求。
“组织实施”是幼儿和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由选择活动区,与同伴、材料积极互动、交流和反思,进而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同的主题,组织实施的方式与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在主题区域活动实施中,我们可以将“教师组织计划”与“幼儿活动计划”结合起来分析,从“是否愿意参加区域活动”“是否实现了自由自主地活动”“是否获得了学习与发展”三个维度,反思“活动导入”“操作过程”“分享交流”策略的有效性。
“观察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有着特殊意义,有效的观察可帮助教师了解、分析、解读幼儿,从而采取有效的指导来拓展幼儿经验,促进其学习与发展。主要从观察的方法、内容、指导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梳理出多元的策略。既可以是根据幼儿以往区域活动情况及当次区域活动目标预设的观察指导,也可以是幼儿区域活动进行时的观察、记录、分析等。
“分析评价”既是对目前活动有效性作出的评判,又是对后续活动的指导。有对主题区域活动本身的分析评价(包括环境、材料等)和自主区域活动中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分析评价。巧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评价工具,可结合主题材料制定有幼儿学号的评价记录表,直击幼儿兴趣与发展,检视区域活动材料、教师支持的有效性。
从设计、组织、反思三个层面提出的多维路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操作性强,有助于解决区域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科学、两张皮和难常态”的问题,为常态化实施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贯穿“基于儿童”的理念,转变了教师思想,凸显了儿童本位,在选择内容、准备材料、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实现了尊重理解儿童,满足其需要;而贯穿“基于主题”的理念,使得主题和区域之间建立了深度联系,实现了区域命名主题化、区域设置主题化、区域目标主题化等,支持幼儿围绕主题核心价值开展活动,从而获得有关联的、完整的经验,促进幼儿、教师、园所的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系湖南大学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