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固本培元 以文化人启智润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河池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积极引导学生既能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标导向 

    文道融合更明晰

    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河池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东方智慧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文学文道融合与发挥育人功能十分必要,教学大纲修订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重点做好三个融合:其一,融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其二,融合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其三,融合中华人文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通过加强目标导向与文道融合,引导学生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魅力过程中,系统学习课程知识,掌握课程学习方法,同时培育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的精神。

    主题聚焦

    系统性彰显重点

    课程教学团队发挥集体协同作战的作用,结合课程思政主题聚焦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建构,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养成品性的整体教学设计,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内容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系化,使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三个融合”要求,明确从四个主要方面挖掘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育人元素:

    人生智慧教育元素。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历代圣贤在反思、总结、提升中形成了厚重灵动的中华智慧,体现为中国人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协和万邦、和平并进的国家和民族关系,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等。从《诗经》、《论语》、诸子百家散文,到《史记》、《汉书》、陶渊明诗文,再到《资治通鉴》、苏轼诗文、王阳明心学等,以多样化丰富的形式体现中华智慧,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供生动案例。

    理想信念教育元素。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人生故事,彰显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人格。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以及王阳明“读书做圣贤”的高尚追求等。通过讲好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故事,发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健全人格、修齐治平,进而思考自身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必要,而中国古代文学对此支撑性很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歌、历朝历代的政治诗和边塞诗中均有大量爱国题材和典型人物。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将屈原、杜甫、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篇章作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理解杜甫心念时局、忧心国事的执念,感受陆游爱国如家、永不放弃的情怀,铭记岳飞精忠报国的誓言等,处处闪烁着家国情怀的光辉。教学中润物无声的熏陶,在学生心中悄然播下家国情怀的火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人文情怀教育元素。通过古代文学众多抒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诗文学习,加深学生对美好人性品格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人生、对社会有益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爱情观。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学独特的美学追求,提倡返璞归真,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把普通的生活诗意化,苏轼长期被贬,却能做到豁达乐观、为民直言,他们的可贵在于看透人生却依然热爱生活,并能活出诗意的状态,这对涵养学生至美人生境界很有助益。此外,感受中华古典诗词蕴含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体验中华文化智慧与独特魅力。

    古代文学中也有针砭反思的教育元素。那些揭示世道不公、抒发怀才不遇等现实主义作品,包括《诗经》、乐府民歌等现实诗篇,建安文学之汉末实录、魏晋六朝乱世悲歌,杜甫“三吏三别”、宋代抗敌御侮诗文,乃至《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是作家良知与理性批判精神的体现,其对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安宁环境、感恩国家与时代,以及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参与体验

    沉浸式启智润心

    课程还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推动知行合一。在做好课堂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基础上,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辅助课堂教学,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范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带着情感投入学习,达到沉浸式启智润心的目的。

    一是发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安排学生按爱国、爱情、爱家、爱自然、爱亲友、爱百姓、爱高雅、爱建功、爱修道、爱悠闲、爱浪漫、爱正义、爱扶弱、爱文学等主题,广泛收集课程思政相关案例,学生提交上来较为切题的案例达160多例,大大丰富了河池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增强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文学品赏的亲和力和判断力。

    二是结合不同主题开展相关活动。如开展中华诗词经典吟诵比赛、小组合作拍摄微视频、情景剧演排、诗词飞花令、诗词品赏沙龙等活动,增强古代文学学习的实效性和获得感。激励学生将古典文学运用于校内外写作大赛、演讲比赛及各新媒体平台组织的与国学相关的文案大赛等,以赛促学增强育人效果。

    三是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进行现代性转化,提升其学习和传承的积极性。如古代文学教学与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产品、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合作,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将古诗词与文化衫、古典服饰、书签、器物、文房四宝、店铺题名等结合,激发学生文学再创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进行深入性拓展延伸学习。

    此外,还引导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央视国学经典栏目;鼓励学生参加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方古代文化名人、文化遗迹等社会调研,讲好家乡历史名人故事等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有着熏陶濡染的优势和作用。在河池学院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精心组织、用心践行,把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做实,文以载道,必能固本培元;以文化人,必能启智润心,进而涵养河池学院学生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的作用。

    (韦晖 黄必辉 毕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