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八门课”厚植爱农情
上学期期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朱琪在修完“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课程后,收获满满:“课程涉及农业农村政策多个领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让我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属于该校“南农八门课”这一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40多门课程,涵盖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哲学方法、科学探索、外国文化六大类。
“南农八门课”≠南农8门课
“其实不止8门。”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炜介绍,“南农八门课”是自2017年起,借鉴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精髓,融入农业元素,让学生在大学4年中,修读六大类中的至少8门课,合计10学分。
“这一通识课程体系的广度,要求学生跨越文理专业反选,鼓励学生多视角去看世界。”张炜说。
传统的通识课程存在单科性的局限,不利于学生搭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但是,“跨越文理反选”谈何容易?课程改革前,南农就在教学反馈中发现,一些文科生觉得自然科学类课程太“深”,学生“不爱听”,教师“不想上”。同时,通识课程普遍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授课,低年级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理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这些问题,在‘南农八门课’的课程体系中都被一一破解了。”张炜表示,在课程广度上,通识教育与专业课交织,4年不断线,向通用知识与能力方向改革,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在课程深度上,体系要求课程以教授领衔,明确通识课的学术要求,实现通识核心课程“宽”与“深”的结合。
在“南农八门课”体系中,属于“科学探索”大类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被更名为“生命科学概论”。“一字之差,师生的感受却是天壤之别。导论是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概论则是概貌,让学生对该领域有大致的了解,重点关注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该课程主讲教授陈世国介绍。
出品“农字号”通识教育
以农科精粹和农业传统文化为通识课程输送养料是“南农八门课”建设的重点。据统计,在首期建设的40多门核心课中,农业特色课程就有14门,约占课程数的三分之一。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领衔主讲“历史研究”大类中的“南农简史”课程。“这不仅仅是校史,希望学生们从历史的思维和眼光出发,看南农、看中国、看世界。”董维春说。
南农在120年里走过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南农人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26座校园人物雕塑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南农简史”教学团队由7位各领域资深教授组成,他们在一次次集体备课会上,精心设计课程章节,打磨授课内容。
“农业伦理学概论”隶属“南农八门课”的“哲学方法”大类。课程配套使用的教材,是98岁高龄的草地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编写的《农业伦理学》。“农业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农业大学的学生都应该多多了解农业与社会、农业与人类的关系。”任继周对于农业伦理学通识教育有着殷切的期望。
“南农八门课”还将课程搬出传统课堂,在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里讲稻作起源,在昆虫学公开课上展示昆虫的图解、标本与美食,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通专”结合带动课程群发展
“南农八门课”课程体系建设至今,累计有41655人次选修318门次课程,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达到95%。其中,“世界农业文明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等课程满意度均达99%。
学生受益的同时,通识核心课也带动了教师课程群的发展与成熟。“植物与生活”“茶叶品鉴艺术”“昆虫与人类生活”等5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美在民间”“普通生态学”等4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民间艺术鉴赏”让留学生参与陶艺制作体验,相关课程也在南农肯尼亚孔子学院推广应用……
“在学科专业高度分化的时代,高等教育模式将更加强调‘通专’结合。我们的通识教育是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跨越学科与专业界限,形成广博的农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跨度,培养科学精神、全球视野和知农爱农的情怀,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董维春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