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改革,就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走向。作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方案课题组”的专家,我长期观察并亲历着“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为“双一流”建设锚定了基本方向,即不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此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017年9月,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发布。
动态调整、能进能出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突破。几乎与首轮建设名单公布同步,评价方案的设计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2020年,专家组对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进行了评价。我们欣喜地发现,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在结构变化方面尤其值得称道,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高教强省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各省级政府都启动了该省的重点建设工程,带动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二是扭转了“五唯”评价导向,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双一流”建设前,一些高校热衷于“洋标准”,而“双一流”建设强调“四个面向”,以前沿突破和服务国家需求论英雄,扭转了过去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新路。
三是整体成效突出。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自然科学领域产出了一大批前沿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初步建构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推动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建设,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方式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国越来越饱满的自信、越来越坚定的脚步。相信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引下,依托“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一定能行稳致远、屹立世界。
(本报记者刘亦凡采访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