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县域发展留住高素质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靖江中专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进行现场操作训练。陆娟 摄

    县城,一端连接城市,一端延向乡村。县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而解决县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江苏是我国经济较强的省份之一,县域经济尤其发达。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中,江苏以25席高居各省之首;前10名中,江苏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江苏县域经济的一骑绝尘,固然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其20多年前就将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县”的探索,这为当地留下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今,在江苏40个县(市)中,有26个县(市)举办五年制高职,还有10多个县(市)向省教育厅递交了申请,为五年制高职落户当地做准备。  

    “孩子来我们这上学,父母可以包就业”

    “我们这次出去,既是招生也是招工。孩子来我们这上学,父母愿意一起来的,人社局可以包他们就业。”在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采访时,校长王云清刚从苏北徐州招生回来。招学生上学还包父母就业,溧阳的这一新鲜举措,不仅反映了当地生源的紧张,也折射出当地用工的紧张。

    溧阳市这几年正经历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除了传统的建筑和电梯安装以外,形成了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汽车及零部件、农牧饲料机械四大重点产业。新一轮的发展蓝图落地,最关键还在人。

    “现在我们从苏北已经很难招到产业工人,去年成绩不错,招了3万多人,中高职毕业生占了一大半。”溧阳市副市长方学军告诉记者,“为了将人招过来、留下来,市里想了很多办法。当然,我们最希望的还是溧阳中专的五年制高职能扩大规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最近几年,中职学校“就业导向”悄悄转向,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与日俱增。家长满意了,企业却觉得很受伤,过去开展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如今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倾注了一番心血,却很少能换来学生留在企业。但在江苏,由于有了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可以系统设计校企合作,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江阴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拥有2万多家制造业企业,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的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海澜集团就是其中一家领军企业。“过去我们员工中80%是纺织工人,而现在普工只占20%,人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集团的江阴总部有1.8万人,大部分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海澜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吉敏生告诉记者。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海澜集团和众多职业学校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其中和江阴中专的合作时间最长。“江阴中专有着地域优势,最主要是员工稳定。我们和外边学校合作,只能‘就菜吃饭’,和江阴中专合作,我们可以‘找菜做饭’。”吉敏生解释道,“就菜吃饭,就是人家学校给我什么样的学生,都只能将就用;而在这边,我们可以和江阴中专一起选拔人才,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去。”

    从江阴中专校长潘永惠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学校就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批办学单位之一。对接无锡和江阴地方产业,学校科学合理规划专业布局,设置了16个五年制高职专业,今年的招生计划是900人,占学校总招生人数的一多半。“我们对2018至2020年毕业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了跟踪,发现超过75%留在了江阴本地,无锡其他市区占4%,江苏省其他县市占15%,到江苏省外就业的不到6%。”按这一比例来推算,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阴办学点,每年就为江阴留下了五六百名高职毕业生。

    不过,人才紧缺仍然是江阴企业面对的共同困境。江阴教育局副局长姚斌向记者提供了近3年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有75%的企业面临人才紧缺难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专业对口人才数量少”,其次为“员工流动率过大”。“这两点恰恰是五年制高职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急盼五年制高职能扩大培养规模。”姚斌表示。

    “再不办五年制高职,学生就都走光了”

    位于江苏中部的靖江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36位,这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丝毫不输于位于苏南的溧阳和江阴。走访中,记者从靖江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金付那里了解到,靖江有高技术船舶、汽车配套、工程机械、电机电器四大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又引进了大飞机、大健康、大型新材料基地等新兴产业,“今年64家企业告急,急需技术技能人才1872人,最紧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

    这让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顾卫国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学校坐落在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最清楚企业对人才的渴求。

    “近3年,我们学校每年招生都增长20%。”顾卫国说。学校从2004年起就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批办学单位,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2019年,靖江市委、市政府投资30多亿元,在开发区建造“两校一中心”(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职教发展基地,统筹资源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盱眙,最为大家熟悉的应属那里的小龙虾产业,被称为“中国龙虾之都”。进入7月中旬,盱眙技师学院(盱眙中专)的师生们已经开启了暑期生活,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霞却还是不得闲,先是在淮安市的中职招生录取现场盯了两天,看到新生的录取分数和录取人数后,稍稍放下心来,回到学校准备假期里的各项培训。

    “我们常年面向退役军人、农村新生劳动力开设龙虾烧制培训班,并在课程中嵌入餐饮运营方面的内容,以就业带动创业。此外,我们还对当地虾农进行龙虾养殖培训和电商培训。”张霞向记者介绍。

    虽然职业培训做得红红火火,但张霞还是感到忧心忡忡:“我们正在举全县之力,申办五年制高职。小孩都有学历提升的需求,再不办五年制高职,学生就都走光了。”

    张霞告诉记者,作为苏北的农业县,盱眙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具备多少优势。县政府尝试将高等教育资源引进来,在和南京某高校合办研究生部后,又在和一些应用型大学商谈合作,“可是你知道,办大学成本很高的,县里基本要完成所有固定资产投资,而且未来这些孩子不一定能留下来”。

    “而在中职基础上办高职很容易。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办高职的条件,学校400亩地,生均经费已经达到1.5万元,超过了高职生均经费1.2万元的最低要求。我们的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一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这些配套的基础设施都在落实当中。”盱眙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万灵说。

    “县域发展高职的意愿非常迫切,政府欢迎,老百姓需要,因为只有在当地完成高职,他才能为当地服务,也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张霞说。

    “县域办五年制高职,一举可三得”

    为什么五年制高职会对江苏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神助攻”的作用?这还要从五年制高职在江苏的诞生说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乡镇经济蓬勃发展,这些乡镇里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基础非常雄厚,不少中职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外部资源方面甚至优于很多高职院校,但受制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布局,很难直接升格获得发展资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严峻,这些中职学校更是对发展五年制高职充满期待。2003年,江苏省成立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全省中职优质办学资源,在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中设立分院或办学点,举办五年制高职。

    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王湛,是当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发展的重要决策者,他回忆:“我们探索并积极推进五年制高职发展,主要基于3点朴素的认识:一是培养更多专业思想更加稳定、专业能力更强的专业技能人才,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三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上一轮江苏经济腾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五年制高职,进入新时代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克勇告诉记者,全国有1400多所高职院校,位于县和县以下的很少,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与县城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因观念认识、体制机制和历史惯性等因素,很难深入到县乡产业中,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这种“城市中心”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县及县以下生源占80%以上,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学院毕业生每年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回乡村服务就业比例在65%以上,服务中小企业比例在80%以上,几乎是唯一“留在本地,建设家乡”的人群。

    “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五年制高职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已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在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刘克勇说。

    在这一背景下,在县域因地制宜发展五年制高职,是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一是解决了学历和本地就业问题,满足了老百姓的‘面子+里子’,二是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为县域职业教育筑牢了根基,可谓一举三得。”刘克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江苏还将对五年制高职进行调整,对人口超过100万且无五年制高职校的县市和初中生源增长较多的地区,考虑新增学校;对办学条件较差、招生计划完成率较低的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计划数,乃至停办,逐步解决局部区域高职教育举办学校过度集中、个别人口大县布局空白的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