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由全球大学创新网络(GUNI)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编写的世界高等教育报告——《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在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报告从八个方面描绘了全球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并对未来10年及以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勾勒。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世界存在基础设施、科技和知识鸿沟,而新冠肺炎疫情让这种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不平等加剧。国际大学协会调查发现,疫情期间欧洲国家85%的大学采用了在线教学模式,而非洲国家却只有29%的高校使用在线教学。报告分析认为,这种不平等源自结构不平等,并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向数字学习过渡,不仅需要科技,还应注重为使用者赋能,将人放在第一位。同时,政府、公共和私立合作伙伴应合力缩小数字鸿沟,加强网络连接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高质量数字学习内容,并帮助教师掌握远程和混合教学模式。

    报告还认为,健康危机与经济社会危机相伴,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录取、培养和就业等。为此,大学和高校应积极制定相应战略计划,努力为学生和高校提供经费支持,推动性别平等,并对受教育权这一概念进行升级和拓展。

    从终身学习视角培养素养和技能

    当前,全球挑战、科技创新、全球化和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影响全球各项工作领域,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要求人类采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当前人类所获取的技能和未来10年工作的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匹配。报告认为,我们需要推动劳动者终身学习、再培训与获取新技能,甚至做好对职业部门进行改革的准备。

    为此,报告特别推荐两种新技能——横向技能(Transversal Skills)和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并强调个人学习责任。其中,横向技能包括适应能力和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与人相处能力。个人学习责任则指赋能学生,使其为自身学习以及职业发展负责。报告认为,应以学生为学习中心,聚焦问题而非答案,强调深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继续重视记忆的作用,并采用让学生参与相关过程的新的评估方法。报告还提出,应超越时空,推动全方位学习和终身学习,鼓励高等教育机构转变角色,缓解人才技能培养与就业市场不匹配等情况,主动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和社会,为实现进步、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等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

    在变化的世界中推动人文主义

    报告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应关注人文学科,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环境、他人及自己。而且,对于人文学科的理解不应是割裂的,而应在知识生态系统框架内,与科学、技术及其他领域一起通过系统思维进行理解。

    报告建议,高等教育应在变化的世界中推动人文主义,并从三个方面培养未来公民。首先,学会融入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但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些支柱概念应进行扩展,如学会共处须超越人类互动范畴,关注环境人文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其次,学会与社区融为一体。高校及相关工作人员应主动服务于社会,借助人文学科将各相关方联系起来,创造网络,构建多样化、全球化社区,聚焦培养未来公民,并注意求同存异。最后,学会开发个人潜能。关注个人及情感的作用,特别是注重艺术、绘画、文学、音乐等在情感中的中心作用,帮助个人平衡生活并享受生活的过程。

    推动研究与创新服务社会变革需要

    新冠疫苗研发表明,知识研究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而此次疫情危机也揭示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意义。在社会、政府和产业协调框架下,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研究和创新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报告认为,研究和创新须与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同步进行,与此同时,可持续不应被视为一种需求,而应作为一种增长的机遇,大学应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报告建议,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在科学与社会之间搭建一个稳固的桥梁,进行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其次,适时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并推动高等教育机构更具创业精神和跨学科性,以应对未来挑战。再其次,加强研究和创新分享与合作,并促进相关领域向世界开放。最后,更新学界评估标准。传统评估指标侧重于出版物数量、影响因子和全球排名,但决不可以此取代专家判断和定性评估,同时还应关注科研操守、创造力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

    构建更包容和可获取的大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高等教育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教育法甚至大学的培养模式也在被重塑。具体而言,在线教育如慕课等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数字化则对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欧洲大学协会曾提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今天日益常见的“虚拟校园”让“大学”这一概念更为模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种趋势。报告认为,数字技术只有置于学习和教育管理数字生态系统框架,才能发挥作用。欧盟于2020年推出《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其目标正是开发出一个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报告提出,数字技术应作为一种媒介,并由此引出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降低教育成本并惠及更多受益者;二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更具灵活性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三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世界最佳学习模式。报告还表示,在线与面对面学习模式应相辅相成。尽管在线学习模式有明显优势,但面对面学习仍然有增值空间,因为学生能够从这种社会交往中受益。报告还显示,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主义已成为世界争论的焦点,但应找到契合点,将人和人的生命放在科技发展的中心。最后,报告建议将数字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权利和优先事项。

    通过重塑大学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报告表示,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内,可持续发展教育制定了一个更细致的教育框架,为教育的每一阶段明确了特征和使命。其中,高等教育为青年未来职业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搭建桥梁,因此对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变革作用。国际大学协会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变革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联系当地社会与国际社会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要想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并整体变革高等教育机构。报告建议,一是确立联系或协同思想,包括与环境和各方人士联系、与不同领域知识联系以及与高等教育机构内外联系等;二是变革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例如使用批判性思维、勇于参与、自我约束并积极采取行动等。同时,不仅要从环境视角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还要重视社会情感方面的教育

    为实现共同目标加强国际合作

    报告强调,全球挑战只能通过全球方案解决。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等,造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加剧,我们呼唤一种协调性、决定性和全球性的干预。对此,高等教育机构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些挑战既损害未来人类的利益,也对当代人造成影响。应对这些全球挑战,须注意高等教育机构的双重身份——它们既深深扎根于当地社会,又与更广阔的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具有地区和国际双重影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为此,关注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政策与实践极为重要。

    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行动,相关国际化政策与实践可以成为内部变革的催化剂,但不能与所属机构割裂开来。譬如,它们可以成为教育变革实验室,但不能违背机构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征,而尊重并维护其身份与独特性,是所有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必要基础。为此,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程度须在竞争与合作、差异与融入以及独特性与同质性之间找到平衡,以更好地服务核心理念和使命。当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还应将机构灵活性、开放性与加强透明性的承诺及创新的魄力结合起来。

    建立坚韧、创新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

    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使高等教育机构治理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关于高等教育机构治理,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但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包括决策、选举、自治权、利益相关方、高等教育机构互动、开放性和经费等。西方学者鲍德里奇曾在1971年将大学治理模式归纳为官僚、学术组织、政治三种模式,学者布雷奇和科根则于2007年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利益相关者组织。报告认为,世界已经进入网络知识社会,应该推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更具开放性、合作性及灵活性。

    报告表示,鉴于当前复杂形势,没必要采用一种标准化治理模式,但须认真学习成功治理模式的四个因素,包括尊重机构文化、确保学术团体参与相关决策过程、适当推动与其他大学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加大当地社会对大学事务的参与力度等。报告还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应提升相关人员专业背景,如新聘用专家应具有新兴学科背景等。同时,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界限日益模糊,应推动高等教育机构打破壁垒,吸引更多具有开放性、合作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重视青年和女性人才,不断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领导力建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