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质量立校。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并制定了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以“三个对接”培养“三类人才”,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在深植于田野乡村的生动实践中,让课堂教育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打通人才培养与“三农三牧”发展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结合“双万计划”,打造“金专金课”,布局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首创了智慧云畜牧平台(3.0),形成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闭环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大数据科研、虚实结合四维教学及智慧养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重点建设专业6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两次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特色名校。特色是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学校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培养壮大优势特色学科,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提水平。针对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着力加强农牧交错带现代农牧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草原生态建设研究,致力成为国家三大领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主力军。着力构建了由草学、畜牧学、兽医学、水利工程、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组成的草原畜牧业学科群,由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组成的新农业学科群,由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组成的新林业学科群。

    ——人才强校。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针对学科高水平人才断层和基础人才紧缺的实际,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善了岗位聘任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安家、培养、考核等“一站式”服务机制和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实现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重点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用三个环节,做到精准引才、精准育才。目前,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9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93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5人,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

    ——科技兴校。依托科技创新,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学校建成全球较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乳酸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达到国际较高水平;研发“口蹄疫疫苗中完整病毒含量的破乳检测技术”,有效解决口蹄疫疫苗质量检测重大技术难题;破译了首例双峰驼的基因组图谱,拼接首版双峰驼参考基因组,建立了世界首个双峰驼基因组数据库;开创性研究了马驴驼全基因组,在物种进化、优良生产性状鉴定等领域填补了空白;通过生物技术研发植物提取物、发酵麸皮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系统揭示了对畜禽肠道健康、生长性能等调控机理;提出高产玉米理想株型和群体结构定量调控指标体系,构建了玉米“两改一增二保”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端稳粮食饭碗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我国干旱地区草地划区轮牧理论体系,为草地资源精准利用、助力“双碳”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育蒙古牛、绒山羊、蒙古马、野骆驼、玉米、马铃薯、燕麦、牧草、乳酸菌、秸秆降解菌等动植物、微生物新种质(品系)400余个;培育出“晋岚绒山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察哈尔肉羊”“戈壁短尾羊”“草原短尾羊”6个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9个、冰草品种5个、其他抗寒牧草品种35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60多万公顷;育成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的优良专用马铃薯新品种4个、燕麦新品种5个、玉米新品种6个、向日葵新品种2个;筛选出乳酸菌优良菌株69株、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株(系)9个,为种业振兴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服务地方。学校始终涵养扑下身子的“立地”情怀,扎根于农村牧区林海,把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作为发展使命,加快实施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自主培育的益生菌菌种及自主研发的兽用疫苗等成果实现转化,签约金额累计5000余万元。集成创新玉米“两改一增二保”丰产增效技术在自治区推广应用3000余万亩,为粮食主产区累计增效100亿元以上。研发创新“微垄覆膜侧播旱作马铃薯水分高效利用及以水促肥技术”等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自治区累计推广应用500多万亩,为马铃薯主产区增加收益27亿元以上,减少氮素淋洗损失3万吨以上。近5年来,累计推广燕麦新品种、新技术600余万亩,综合产值9亿余元,新增利润4亿余元,为内蒙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办学。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十几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以国际化为牵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新世纪以来,学校累计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学术交流2000余人,选派各类项目学生赴国外学习交流800余人;国外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访问讲学、科研合作等活动的专家教授3000余人,招收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00余人。承办多边和双边商务部门援外培训29期,累计培训54个国家的800余名学员。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在2008年国际草地(草原)大会、2013年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2015年蒙古高原生态和经济发展国际大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民族文化传播和草原儿女走向国际搭建了宽广舞台。

    70年来,学校紧握历史“接力棒”,在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情系乡土,与国家、自治区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不断用许党报国的昂扬志气、扎根大地的强农骨气、播绿天下的创新底气激励师生,凝聚起奋发向上的不懈动力、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把握时代发展浪潮,把学术的根须紧紧深入广袤田畴沃野,把学术的浓荫高高伸展在内蒙古上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跑好农大“新征程”。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扎根于泥土里、服务做到田间地头,为筑牢北疆生态屏障集智攻关,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为乡村振兴添薪加柴。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始终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目标奋勇前进,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书写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再出发!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万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