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治学 启智增慧育桃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在做实验。
资料图片 北京大学学生在毕业生晚会上演出。
视觉中国 供图(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堂。
资料图片 部分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来到西安地铁5号线参观。
视觉中国 供图(资料图片) 兰州大学教学楼内,学生们在自主学习。
视觉中国 供图(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本版选取5位曾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教师,请他们讲述牢记嘱托,潜心治学、立德树人的故事。敬请关注。

    

    矢志不渝勇攀科技高峰

    讲述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张作义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在主楼二层展示的清华大学近年来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前,听取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研究水平等情况介绍,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一字一句,重若千钧,催人奋进。

    我感到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丰富、立意高远,激励我们践行清华“日日新”的精神,不断突破创新门槛,争取获得更多引领性科研成果。

    事实上,瞄准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是我们清华人矢志不渝的使命和追求。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在年底的成功运行,就是我们核研院师生落实总书记要求的最好回答。

    世界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两个关键词的背后,是无数难以攀越的险峻高峰,更是我们核研院师生30余年磨一剑的坚持和执着。

    事实上,世界高温气冷堆领域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能够建设一个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工业示范电站。在这个瓶颈面前,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做过大量努力,但其示范工程最终都没有开工建设。

    本世纪之初,核研院高温气冷堆科研攻关的接力棒刚刚交到了我手中。作为总设计师、专职技术责任人,我在王大中院士的指导下,和团队成员一起艰难探索。

    面对无人登过的顶峰,路应该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

    由于从来没做过以及工艺要求高,国内制造厂花了两三年时间依然制作不出符合要求的“主设备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时间不等人,于是,在北京昌平南口的燕山脚下,核研院“200号”基地一个不大的金工车间里,设计项目负责人吴莘馨和团队成员、车间师傅一起想办法,亲自上手,日夜打磨,反复迭代,最终解决了制约蒸汽发生器制造的螺旋盘管套装技术,成功完成了两个螺旋盘管组件的套装。

    螺旋盘管套装技术只是“卡脖子”的一部分。30多年来,面对科研攻关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团队积累了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000多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岛设备,包括世界首台套设备2200个,创新型设备660台,最终实现了设备制造国产化率高达93.4%,也让我国系统掌握了商用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技术。

    如今,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正在向满功率发电全力冲刺。而为大型工业园区提供高温蒸汽和核能制氢等项目研发也已陆续展开,为“双碳”战略的实施增添强劲的绿色动力。

    清华人的初心就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核研院师生的初心就是要用自主创新的成果服务于国家民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身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总设计师,我更要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团队加倍努力,只争朝夕地打好攻坚战,高质量地按时建成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能源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董鲁皖龙采访整理)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原创性学术作品

    讲述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永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和陈培永进行了交流。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时,来到文献中心的阅览室,当时我们3位教师和14名同学正在就“解读新时代”进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主动询问大家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业、学习这个专业有什么体会。同学们兴奋地一一回答。

    我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来自美国和罗马尼亚的两位留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处虽然短暂,我们却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在视察马克思主义学院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这几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20年开始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的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提出“埋首经典,关注现实”的培养理念,首创以经典文献为中期考核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院秉承“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理念,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实践课”“思政热点面对面”等教学品牌,多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学院推进《马藏》编纂与研究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现已出版12卷800余万字;主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致力打造国际顶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和研讨平台,现已成功举办三届大会,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国内外学者参会。

    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事当事业干、把事干成事业,科研学术、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迎来了个人成长的“黄金期”。我致力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等多本著作,受到读者好评。其中,《道路何以自信》一书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15个入选作品之一。

    我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学科研活动的主线,主动申请作为博士生班主任、硕士生班主任,尽心尽力指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有一位学生在听了我的一个学期的思政课之后,逐渐明确了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志向。2019年4月,我开始分管全校本科生思政课工作,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组织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进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

    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我将继续围绕当代中国、当今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原创性学术作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本报记者焦以璇采访整理)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讲述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