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大先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九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稻浪翻涌。

    九月,歌颂辛勤,歌颂奉献,歌颂丰收。

    这是属于耕耘者的季节。躬身杏坛的他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今年,共有64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们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排头兵,他们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他们是践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军……

    他们用行动诠释“大先生”的使命与担当,用心血渲染人民教师的光辉与崇高。

    一片丹心映山河

    2021年,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的“鸡腿姑娘”火了,也让该校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办成孩子之家的校长张鹏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还记得2018年暑假前夕,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学生花名册上仅剩22个名字,学校面临撤并。张鹏程急坏了,这是他的母校,他更不想看着孩子们多跑好几里路去求学。

    他主动请缨当校长:“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3年里,每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张鹏程和教师们跑遍了全村每个学生的家。“现在,村里的狗都不咬我们,因为已经认识了!”

    为了方便农村孩子上学,张鹏程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他是校长,又是教师、厨师、建筑工、维修工,亲自动手为孩子们铺地、造床、安装防护措施;嫌学生餐标太低,就拿自己的工资补贴给孩子,大虾、鸡腿……“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花名册上,学生人数增长到180多,一所濒临停办的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0后”的张鹏程头发却白了大半。

    放眼全国,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师功不可没。

    青山绿水畔的山区“摆渡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驾船接送学生,作传递知识的桨。

    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的留守儿童“妈妈”——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油召乡李元寨小学教师白恒云,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心无旁骛,作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伞。

    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官位”爱课堂的“痴心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寓教于乐,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作孩子们逐梦的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风吹向边疆大地,唤醒边陲每一颗渴望教育的心灵。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来到西藏,忍着流鼻血、胸闷、心悸的不适,坚持给学生上课;带领全班学生义卖报纸捐款做公益;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藏族孩子组成了“舞蹈啦啦操”队,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一张张笑颜仿佛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高原上的太阳晒黑了她的皮肤,从肤白貌美的“丹顶鹤”变成了黑黑瘦瘦的“小黑鸭”。爱美的马丹偶尔也会对镜感叹,但几年的援藏经历却让她的教育信念越发坚定,“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是她骨子里的执念。3年期满后,她毅然选择留下。

    海归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阿拉坦仓不曾后悔。一句“内蒙古更需要我”,他放弃了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抛出的橄榄枝,留在生养他、培育他的大草原,坚守在高等教育的岗位上,追求创新、潜心研究,把数学讲成故事。

    他体验过烈日当头,晒掉一层皮的苦;也体验过冬日薄衣单鞋,风如刀割的痛。他更明白,边疆孩子想要接受优质教育的不易。他说:“民族团结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于是,“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启动,各民族的学生心连在一起。

    曾几何时,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暂时收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为特教“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

    她利用信息化平台,给特教课堂带来一抹新色,也将数字化之路延伸到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中,走出一条“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了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带着特殊教育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我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这些听障孩子,我愿站在他们人生的起点上,为他们加油、呐喊。”这是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付心知立下的铮铮誓言。

    剪刘海、送棉衣、手把手地教听障孩子剥花生米……她把培养聋生、服务聋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无声世界里默默耕耘。 

    纵然山高水远,教师们甘用身躯作桥作路,铺成条条上学路,绘就教育均衡的崭新蓝图。

    不负韶华谱华章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湖南省的中小学生和香港的同学们一同收看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心连心 向未来”,共同唱响《东方之珠》。他们的“班主任”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创办新型网络思政大课“我是接班人”,郭晓芳被选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这样一堂课,如果不能走入学生心中,在线听课人数再多,也只是数字的叠加,而非育人实效的增强。”郭晓芳深知责任重大。

    但这堂课,没有教材。每做一个选题,郭晓芳都要“苦学”一番。讲劳动教育,她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劳动的阐述,寻根溯源;介绍航天系列,她潜心研读孙家栋、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恶补”航空航天知识……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名师大家受邀来到镜头前,为广大中小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郭晓芳已成为1000万名孩子的“班主任”,她的网课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学生们给她留言:“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者,是学生心中的那束光,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趣味,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章振乐。

    十几年来,他打造“开心农场”,与孩子们一同劳作、收获;带领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将村民吸纳成为劳动教育教师,乡村也有了活力。他将热爱劳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田,树立起全国劳动教育的标杆。

    师者,是教育事业的火种,孕育着国家的希望。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曾是百姓不认可、生源外流的一所学校。校长杨明生带着使命到任。“决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与健康为代价提高学生暂时的成绩。”“决不能通过加班加点取得暂时的分数。”他态度坚定。

    杨明生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备课抓起”,把学校打造成“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理念深入人心。他笔耕不辍,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作为课题,对课标、教材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思考与结论与同行共享。

    几年过去,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奔的就是霍邱一中的品牌。

    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郑丹娜,25年来用500多万字的“悄悄话”走进学生心里;

    为了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焕发人生光彩,天津职业大学教授李建国总是带着学生产学结合真刀真枪地实践,8000余名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技能骨干;

    为了传承好冷门绝学,兰州大学教授郑炳林在课前常常闭门备课,为了精准阐述一个知识点,甚至花费几天乃至月余查找资料;

    ……

    今日人人皆学、学有所获的笑容,汇集起来,便是中华民族明日的盛景。

    师者,薪火相传,以星星之火点燃中国教育蓬勃发展之势。

    300余万字的教育理论笔记和学习心得,记录着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校长相佃国与教师们的前进道路。

    “教育科研是解决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相佃国带领全校干部教师持续开展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研究,自己紧密跟踪教师课题研究,热心与教师讨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每年听课近百节。10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30余项,一个个教育教学难题得以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博士毕业后,谢贵华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之初,全校没有几个州级、省级课题,作为校长他带头申报课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入手,手把手带着教师干。

    石子入水,激活全校生命力。两年下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教研能手,立项省级重点课题6项;3年后,学校2名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省州级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特级教师、省州级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里,永远倒映着教师奔忙的身影,流淌着他们奋斗的汗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