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大先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初心不改报家国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投入多久时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给出答案:20年。

    2003年,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公司没有相应的大型阻尼器设计、制造能力,所有产品只能依赖德国和美国的公司进口。时年56岁,已经是湖南大学“985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的陈政清,不愿再看到这种情况。瞄准这一实际工程急需的重大问题,他开始了攻坚之路。

    二十年铸一剑。如今,国产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系列产品,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到野战车辆、武器装备制造、航天科工,陈政清的研究应用到关键领域方方面面。

    年逾古稀的陈政清至今仍长期坚持在办公室工作,积极与学生讨论交流,亲自前往一线加工现场。

    在祖国的西南,也有这样一个人。在冶金实验室里,他时刻面临有害气体和高温熔体的威胁;走出实验室,进入冶炼车间,这里的高温、粉尘、烟气更加危险。但这些都没能挡住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斌探索的脚步。为了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他常常一连两三天吃住在实验室;为了研究真空冶金,他到全国各地的冶炼厂“化缘”,筹集科研经费;他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专利融入产品中,把奖章挂到设备上。

    30年攻坚克难,杨斌只有一个目的——保障我国战略金属供应安全。

    青灯黄卷,埋首苦读。他以哲启思,以文化人,把培根铸魂融入育人全过程,他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把培养人作为终生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苦读”和“笨想”中,他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不辞辛苦,在遥远的地方播下希望。

    乡村振兴,造福当地,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真的就像一匹马”。从1987年毕业工作至今,巴蜀大地多少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眉山东坡、成都崇州、自贡荣县、乐山井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却如履平地,只因他割舍不下“三农”情。

    实训学生1000多名,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养种粮大户200多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字背后,是马均为乡村振兴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研究水稻让中国人丰衣足食,研究蘑菇也可以让乡村脱贫致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被人誉为“蘑菇院士”。怀揣科教兴农、产业扶贫的梦想,他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在云贵山区、新疆边陲,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他把良种良法送到田间地头、菇室大棚。

    300余项食用菌栽培技术、45个食用菌新品种、30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上,他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战贫斗困、奔向小康的大地之歌。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教书育人楷模不变的风采。

    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

    她组建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疾病防治、中医保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带领团队,3天编写完成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募集40万元制作中药香囊,完成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她和团队一起守护了24万名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师者,将身心献与人民,将热爱融于家国,成就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历史沧桑,精神永恒。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师者致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