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完整的培养链条催生好苗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时期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建构一个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完整教育链。福州一中作为福建省的领军中学,在这一方面提前做了前瞻性、开拓性的有益尝试。

    搭建一个多元校园文化的课程平台

    福州一中不提倡将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专门的奥赛班或创新实验班,而是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出发点,不断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成为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合理组合、综合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展示自己才华志趣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间互助互学,使得师生在观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中,触发灵感、激励创新、达到教学相长。大班上课、小组讨论和个人独立钻研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

    从学科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入手,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或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或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学校历来有重视学科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的传统,广大中青年教师也身体力行,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开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多方位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福州一中多方位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利用校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学生流量大的门厅、走廊设置了多个宣传栏、橱窗,经常展出现代科技知识、诺贝尔奖介绍等专栏,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活跃学生思维。学校还展出学生发明设计作品,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向往,放飞学生的梦想,让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为了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校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公民意识、人文情怀、科学态度和领袖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福州一中在国内中学率先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在福建省政府支持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创建的,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了解世界科技研究的前沿,萌发未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梦想。

    打造一支精干的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配齐配足了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教师校本培训作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学校的教师主要参与两种形式的培训:一是校本培训学习,学校的“三牧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外出学习,如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培训。

    成立师生共同参与的科技领导小组和科技工作组。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的校科技领导小组,统管学校的各项科技教育工作和活动,并做到了“三到位”: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校科技工作组依靠辅导教师队伍推进学校科技活动,并进行集体研讨、互相交流,保证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质量地开展,充分发挥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教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导师,对于在指导学生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学校在岗位晋升和评先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在各级创新大赛中,福州一中有100多人次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将继续探索如何将全新领域和视野推广到基础教育中,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开展研究,重视每一名学生独特的想法,力争保持中国基础教育佼佼者的卓然地位。

    (作者蔡辉森系福州一中校长,张群林系福州一中科技组组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