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创伤与丛林治愈
“手斧男孩”布莱恩无疑是当代版的鲁滨逊,他的丛林历险经历显然与鲁滨逊的海上漂流异曲同工。读“手斧男孩”系列(接力出版社)第一部,不禁替作者捏着一把汗,会不会一不小心落入笛福的窠臼?如何才能避免布莱恩成为鲁滨逊的影子?读完六部作品,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手斧男孩”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陆地和海上,不同的生存绝境,迥异的历险体验。大海,人迹罕至,是少数水手弄潮的场域。作为陆地居民,大多数人视海洋如同殊方异国,海上世界犹如神话或者传说中的王国。而陆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人们对陆地相当熟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神秘和敬畏,即使是原始丛林,并非生命的禁区,仍旧是大多数人可以进入的所在。事实上,当布莱恩因为飞机失事,被迫独自在丛林里顽强地活下来,不得不克服巨大的心理恐惧,以及寒冷、饥饿、干渴、猛兽的巨大威胁……读者这才恍然大悟,其实,莽苍丛林和苍茫大海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旧是望而却步的洪荒之地。如果说鲁滨逊的荒岛历险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那么,“手斧男孩”布莱恩在丛林中九死一生的际遇,同样令读者揪心,甚至手不释卷。
其二,离家出走与成长蜕变。“手斧男孩”是一套不折不扣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离家出走,获得顿悟契机,长大成人,是成长小说固有的基本情节模式。一次远行,飞机失事,十三岁的男孩布莱恩独自在丛林里求生,可谓被迫离家出走。一定要活下去的坚强信念,一次次萌生的克服巨大困难的勇毅,还有不幸中的万幸和命运的网开一面,让他得以脱险、回家。然而,这段特殊的经历,彻底改变了男孩布莱恩的精神气质。明明置身于大都市的茫茫人海,但他心如明镜,他的心没有回到这里,仍旧寄存在那片丛林里。他不拒绝城市里的一切,但他深知自己确实无法融入这里。城市是他成长的摇篮,然而,他却无法在这里找到归宿,无法从容、淡定地接受城市的喧嚣和芜杂。身心异地,苦不堪言,竟然日思夜想那片给予了他特殊生命体验的丛林,他必须一次次重返,去寻找那种沉入血脉中的安宁和自由自在。这显然是布莱恩成长的蜕变与升华,源于大自然的启迪。他明了,丛林、湖泊才是生命的发源地,才是生命真正的襁褓、摇篮,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起点。大河是生命的延长,漂泊就是人生的常态,绝望与希望并存,磨难与新生同在。只有重返丛林,才能找回失去的一切。丛林生活改变了他的感知和认知,他已经无法与城市共生。主动重返丛林,有备而去,不再刻意追求丛林历险的原始、逼真,而是在“物资”充足的情境下尽情享受丛林的宁静与空寂。这种心理的转变,预示着他已经长大,不再较劲,学会了适当妥协。之前,他一再强调,“真正的丛林生活不是这个样子的”,殊不知,主动选择的历险,依然是一场行为秀。经历是很难复制的,即使可以复制,心理体验必然大相径庭。
其三,举重若轻的生态书写。“手斧男孩”讲述的并非是一个男孩独自征服荒野的故事,而是一个男孩被迫在荒野中挣扎,慢慢适应了荒野,进而让荒野走进心灵,最终在荒野中找寻到安宁和自在的故事。从被动到主动,荒野给了男孩布莱恩顽强的生存信念和强大的成长意志。从逃离荒野到逃离城市,影射了都市生存的喧嚣、芜杂与虚无,预示着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有机部分,遵守丛林法则,读懂大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而非自绝于生态系统之外。即使身陷绝境,仍能以审美的眼光一瞥大自然的美景。毫无疑问,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在于获取食物。但小冲突之后,却是永远的和谐。一句话,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大自然才是无所不能的,才是最后的主人。
而治愈男孩布莱恩空难创伤的,不是心理治疗师,而是宁静、自在、自为的丛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