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美育让中华文化滋养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当前教育“双减”政策深度推进的大背景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美育已成为“新宠”。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用起来、活起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馆校美育大课堂”探索与实践。

    一纸协议,开辟素质教育新路子

    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美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芙蓉区是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的中心城区,也是享誉盛名的教育强区,率先全省全面普及美术教育,全面配齐配足美术专职教师,启动学校美育特色项目的创建,如:大同小学的版画、东晖小学的儿童画、马王堆小学的西汉文化等,借这些项目开展美育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研发。但由于学校审美课程资源的直观性、情境感不足,艺术作品鉴赏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艺术发展背景等文化情境关联的资源缺乏或呈现碎片化,教师将审美与人文素养割裂,重视审美法则的鉴赏,忽略了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育,制约了学生人文情感的激发、人文素养的转化,这成为美育改革的最大瓶颈。

    如何破局突围?2008年11月,芙蓉区敏锐地将眼光投向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并签订了长达十年的“馆校美育大课堂”共建协议。双方在依法依规、平等尊重、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公益普惠、安全稳妥的原则下,合作开展美术教育基地共建、博物馆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相结合的项目研究,学校可优先利用博物馆美育资源开展课程开发、课程连线、教师研习、参观展览等活动,博物馆也可深入学校开展社会公益宣传活动,双方还每两年开展一次馆校美术教育共建基地校评选,并共同对入选学校授牌……可以说,这一纸协议开辟了全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十余年共建,奏响文化自信新乐章

    芙蓉区与湖南省博物馆签约以来,双方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尽心合作,资源共享,开发利用博物馆展览和馆藏资源,有机整合美术学科课程、馆本美术学习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携手“馆校美育大课堂”建设。

    共建14年来,馆校美术教育共建基地校由最初的东晖小学、浏正街小学、湘一芙蓉二中3所,发展到如今的29所,全区中小学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全面实施“馆校美育课程”;“楚文化”研学课程作为“湘楚文化”中国文化推广项目,在34所学校落地;联合开展“民俗节日”“与大师对画”“中华文化之旅”“世界视角”“家国教育”“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等一大批精品合作项目,组织博物馆进校园活动620余场次,社会实践活动130余场次,超过10万人次参与;开展移动博物馆、送教下乡、送展下乡、乡村图书馆援建等教育服务169场;研发了《馆校美育课程——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读本》,为国内首本以博物馆资源开发为基础,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评价研究的读本;建立馆校美育联盟网站平台和“馆校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完成全系列课程优秀教案、课件征集,资源下载量上千次;运用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开发“美育公开课”四个板块共19课,“趣味博物馆”“云游湘博”微课在电视、手机、网络同步播放,点击量近300万……可以说,“馆校美育大课堂”建设硕果累累,让文物之美融入了教育日常生活,让学生怀揣敬畏之心,与历史对话,对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推动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区域协同育人的合作典范,奏响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新乐章。

    六维生态,建构美育改革新范式

    芙蓉区与湖南省博物馆顺应新时代美育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其开放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共同从美育价值、空间载体、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育人渠道、评价方式着手,建构了“六维生态”新范式。

    “美育价值人本完整”,即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强调完满人性的培育和真善美和谐发展。确立“臻美、培元、启真”三个维度美育目标,提炼九大核心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生命热诚、仁爱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协作意识、社会担当、人文积淀。

    “空间载体广阔开放”,即打破学校壁垒,将学习空间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虚拟空间;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多学科开放融通。移动博物馆、博物馆线上课程、艺术大篷车巡展等进校园,走入博物馆观展、研学、写生、实践、展览成为教育常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云端四位一体馆校美育大课堂平台,实现美术与历史、语文、书法、音乐、信息等多学科融合。

    “课程体系综合多维”,即基于大美育观,指向美育目标,整合跨学科、校内外美育资源,构建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人文的课程体系。依托博物馆资源,研发了“馆校美育课程”“楚文化研学课程”“中国传统节气”等系列美育课程,并广泛推广运用。

    “教学方式多元民主”,即教学手段指向美育目标,适应自然生态的教育空间的转换,平等相长的师生教育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多样、生动、和谐的状态。衍生出实物探索式学习、情境浸润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双师协同教学、任务驱动式学习、人文涵养教学法等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形成双师三步协同教学模式、人文涵养教育模式、实物探索式学习、iPad互动式学习等教育教学成果。

    “育人渠道融通和美”,即有机整合机制、环境、活动、课程、实践、评价等育人途径,形成资源融合、目标贯通、和同互惠、美美与共的生态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人文和谐发展,构建了六径融合协同并育的育人模式,实现了美美与共、合作共赢。

    “评价方式人文生态”,即注重主体的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生命属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以评价推动教育生态优化,促进个体生动地发展。研制《人文过程性评价表》《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观测指南》《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开放式自评工具》等评价工具。

    可以说,“馆校美育大课堂”构建了开放、融通、宽展、人文、生态的文化学习情境,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了馆校共赢共生。十年来,共开展课题研究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项、市级3项、区级7项;116篇研究成果公开刊发,70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获评全国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项目一等奖、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等。湖南省博物馆成功挂牌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共青团中央、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青年文明号,多次获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曾志伟系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红系芙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馆校美育项目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