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名学生的高品质成长
作为江苏省内知名高中,常州市第一中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坚持“五育并举”,着力促进每一名学生的高品质成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高品质高中的创建过程中,学校结合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实践成果,在“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的教育理想指引下,秉持“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新时代“大成青年”的育人主张。
为实现这一育人使命,学校根据《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针对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及学生发展5个关键指标,从多个方面开展教育生态学实践,成效显著,成果喜人。
教育生态,又叫“E—生态”,是指学校内外部教育与人的生命成长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状态。教育生态像其他生态一样,有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规律,也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有它独特的运行机制。因此,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就是要注重回归教育的原点,注重教育生态中的重要因子:人。教育要基于人、依赖人、为了人,要突出“人”作为主体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动作用,突出“人”的健康成长,突出学生和教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探索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学校通过重点构建旨在陶冶生命的环境生态、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丰富生命的课程生态、滋养生命的课堂生态、涵育生命的教师生态、护卫生命的管理生态,让所有人都得到发展,让师生的潜能勃然而发,让生命不再于平面上滑移,而是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从而让学校也自然步入“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构建六大教育生态,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一)陶冶生命的环境生态
自然环境中生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生境,是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以及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只有在理想的生境中,生物才能勃然生长。同样地,只有让教育生境和谐统一,让各种因素和谐共振,营造良好的绿色教育生态区,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在原址改扩建规划时,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百年底蕴,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希望赋予这所百年名校以崭新的面貌,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生态的育人功能。
为此,学校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地表文化建设。在保持原有校园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对校园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使校园里的“一湿地”(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关刀河湿地)、“两大道”(水杉大道、玉兰广场大道)、“三林”(香樟林、石榴林、枫杨林)、“四园”(雪松园、樱花园、银杏园、桂花园)都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熏陶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二是加强空间文化建设。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原址建立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展览馆,通过展出从这里走出的音乐大家的影像、图片、手模等,宣扬他们刻苦训练、献身音乐事业、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三是加强学科物型文化建设。建造艺体中心、科技中心、科创中心,配备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布置学科特点浓郁的文化环境;重新设计布置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的物型资源;按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学科实验室。通过建设学科物型文化,深挖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性成长。
(二)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
学校致力于打造自然、和谐、民主和能动的德育生态,以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为出发点,主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利用一定的资源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追求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达到美而善的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贡献。
一是以系统的观点整体架构德育育人体系。在综合考虑影响德育效果的诸多因子如物型因子、课程因子、活动因子、师资因子等的基础上架构常州市第一中学德育育人体系。二是以生态演进的观点整体推进育人内容的深化。以生涯教育为例,高一年级通过生涯测试和高校探索,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并展开初步实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生涯关键能力,塑造优良个性。高二和高三年级注重相关职业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调整,最后对高校和专业进行深度探索,做出科学决策。三是以能量流动的观点开发德育资源。通过师生的行动实践、交流分享、共同研究,让德育资源在不断开发、整合、利用的过程中,流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群落。以研学旅行为例,该项目已形成12条精品线路,除了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外,更有革命圣地、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等,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研学目标,自主确立课题,通过研学中的深度体验,收集材料,开展研究,为后期成果提炼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丰富生命的课程生态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体系重构是以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走向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这一教育哲学主张,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按照“五关照、五打开”(关照课程标准,关照学生经验,关照学生培育目标,关照学校特色,关照本土文化;向自然打开,向社会打开,向学生打开,向家长打开,向活动打开)的基本建设思路,形成了“渗透—整合—综合”递进式的学科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包括学科课程、学院制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国家规定课程。学院制课程是以主题引领的方式整合学科课程,以课题和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课程则完全打破学科界限,针对复杂问题,强调在学习中融入多学科视野和工具,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滋养生命的课堂生态
学校一直在努力构建旨在滋养学生生命的课堂生态。一是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发生。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动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唤醒者,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道路和自主权;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旅伴,在学生无力解决问题或出现发展困难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二是构建“五有四化”新课堂。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聚焦学科素养,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可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是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教学。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实施教学,让学生习得“一个经验”,真正学以致用。四是实行跨学科融合教育。基于学校成功申报的国家教育部门重点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关联学科,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使其有机联系为一个系统,从而强化学生的融合思维,促使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刻与丰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五)涵育生命的教师生态
在“三新”实施不断深化、“双减”政策扎实落地的背景下,学校作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区重点项目“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领衔校,始终把“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在扎实学识之上厚植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学校以“龙城正学”省级“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为抓手,与高校签约合作,建立“卓越教师工作坊”;采取“分层分类,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师培养策略;构建促进教师全面而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创新机制唤醒教师发展自觉。这些举措有效优化了教师生态,促进了教师的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学校涌现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苏教名家1人、正高级教师13人、省特级教师12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5人、入选常州市“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24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1人,市“五级”阶梯人才占比超过50%。
(六)护卫生命的管理生态
学校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与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非行政组织的民主管理功能,联合工会、妇联、团委、社区和家庭等各界力量,实现从民主管理到共同管理的转变。注重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和内控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文化、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方式,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优化等来统筹、协调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发挥管理生态的积极作用。学校不断强化校园安全和疫情防控落实机制,努力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作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着力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