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美育课堂传播红色音乐文化
学校美育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美育不仅是一种综合艺术人文教育,更是一种以美的方式培根铸魂的价值观教育。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程从2008年开设以来,始终坚持将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与“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走出一条在高校美育中传播弘扬红色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准确定位“合唱”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意见”明确定位了高校美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和内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经典艺术作品。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程始终秉持美育服务于国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综合艺术人文素养及创新能力的需求,以音乐艺术特有的直观情感体验方式,选取经典红色爱国合唱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在高校美育“合唱”课堂传播经典红色音乐文化。
开发经典红色音乐作品资源,编著精品教材
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程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开发、挖掘、整理具有珍贵历史记忆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经典爱国歌曲,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毕业歌》《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后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改革开放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国》、新时代的《走向复兴》《不忘初心》等,并把它们汇集成册,精编为高校美育教材《经典爱国名曲赏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通过对精选的经典爱国合唱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述、乐曲创作技巧及影响力分析、乐曲全部歌词及完整简谱主旋律呈现、扫码听歌等方式,在“合唱”课堂上集体演唱、欣赏、诵读这些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气质的红色经典作品,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合唱”课程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艺术选修课程。教材《经典爱国名曲赏析》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播。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传播红色音乐文化
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堂上,除了集体歌唱的主要形式外,还采用独唱、重唱、小组唱、轮唱等多种歌唱形式,以及由学生自己配乐讲述歌曲相关故事;集体、小组或个人诵读歌词等形式,比如在欣赏《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时,由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视听素材作背景,讲述歌曲创作的相关故事,以及乐曲中十个主要战斗、生活场景的主要内容。对乐曲中画面感较强的《遵义会议放光辉》《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章节,则采用播放相关画面配合背景音乐朗读歌词。这种不同于歌唱的艺术表演形式,使每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到长征过程中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合唱”课堂上学生亲身参与、直观体验结合师生互评、他评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亲和力与融洽感。红色音乐文化中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美育等多重价值与效果,在高校美育“合唱”课堂上得到润物无声的传承。
除课堂表演外,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程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及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在学校每年举办的公共艺术展演及各类歌唱演出活动中,每当响起《毕业歌》中“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歌声时,台下均报以热烈的掌声,经典红色爱国歌曲振奋人心的力量带给歌者与听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思想激励和情感共鸣。
作为高校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学生综合艺术人文素养的重要实践载体,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合唱”课程,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更广泛深入地传播弘扬红色音乐文化不断探索前行。
(陆晓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