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写就的世纪风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汉水之滨的“智城”襄阳,有一所闻名遐迩、享誉荆楚的百年名校——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襄阳五中”)。在襄阳这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襄阳五中作为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展现着一座百年学府的世纪风华,也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品位。

    从1902年的襄阳府中学堂发端,襄阳五中迄今已走过120年的发展历程。120年间,根植于襄阳这块文化沃土,在汉江流域重教尚学良好教育生态的浸润滋养下,襄阳五中演绎了襄阳乃至荆楚教育的故事:它是襄阳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实现了鄂西北国际奥赛金牌零的突破,曾代表中国完成中学生男子篮球赴美访问,被誉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历经双甲岁月,走过世纪沧桑,120岁的襄阳五中依然卓尔不凡、风华正茂!

    襄阳五中的活力与青春,得益于文化浸润、文化滋养的力量,120年的襄阳五中发展史,展现了以文化写就的世纪风华。

    尊师重教的大成文化

    《孟子·万章》有言:“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称赞儒圣先师孔子是文教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尊师重教正是襄阳五中120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清光绪年间的鹿门书院(襄阳五中的前身)即曾增拓廊庑,改建“经德、履道、尊仁、畏义”等二十四斋,凡吉月课日,教师“亲率诸生恭谒至圣先师孔子像”,并“相与讲肄文艺,修举礼乐,尊崇儒术,扶进修明”,将儒家经义奉为圭臬。

    襄阳五中现在的主体建筑大体沿用古时县学宫的规制,按“牌坊—泮池—杏坛—大成殿”这样的传统庠序建筑群模式建造。老校区内现存的大成殿,红墙灰瓦、雕梁画栋,原为襄阳县学宫生员们祭拜孔子的地方,是襄阳古代教育的“象牙塔”,是襄阳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大成殿前不远有一处开凿于道光二年的“泮池”,池上架有“泮桥”。据传,明初襄阳人任亨泰被洪武帝朱元璋钦定为状元,永乐帝朱棣对其“宠遇特隆,命有司建状元专坊以旌之”,故后世又称“泮桥”为“状元桥”,现已成为襄阳五中的标志性景观。对一届又一届的五中学子而言,“状元桥”不仅是母校的标志,更是立志求学美好祈愿的象征。

    新校迁建之时,在传承老校风格的基础上,“泮池”、杏坛、“状元桥”等标志性文化景观被一一还原,并在杏坛增建了孔子雕像,不仅外在景观继承尊师重教之风,更在内存品性上将先贤“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更好地继承和传扬下去。

    百年文脉,薪火相传,尊师重教的大成文化造就了襄阳五中含蓄内敛的群体品性——古朴敦厚、宁静淡泊,历世纪风雨而不褪色,经百年沧桑而益荣盛。

    坚韧刚毅的革命文化

    “1920年,萧楚女来省立第二师范任教,在襄阳五中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此红色基因就扎根襄阳,融进了五中人的血脉……”襄阳五中现任校长汪文超在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这样说道。

    诚如斯言,襄阳五中有着十分特殊的红色意义,它是襄阳红色基因的源头。1920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萧楚女来到省立第二师范(襄阳五中的前身)任教,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襄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此,红色基因扎根襄阳,融进了襄阳五中的血脉,从襄阳城区党团组织创始人谢远定到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黄火青,再到中国航空航天空间技术科学家焦世举、国家高能物理科学家魏开煜、中国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等,襄阳五中革命校友代代相继,红色基因赓续不绝。杨威、田润民、黄正夏、左觉农、黄绍谷、李亚声、熊达武……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华章。

    同时,他们的革命精神也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师生,不仅使校园成了革命者的摇篮,也开辟了襄阳红色教育的新天地。无论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还是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襄阳五中师生都坚定传扬炽热刚毅的红色传统,挑战再多、困难再大,都始终坚持固本守正,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想信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说百年厚蕴赋予了襄阳五中人含蓄内敛的品性,那么红色基因就造就了襄阳五中人坚韧刚毅的风骨。120年来,以历任校长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襄阳五中人薪火相传。从开启黉门筚路蓝缕的车绍武到高擎火炬苦力支撑的陆云龙,再到新发展阶段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李凯、刘道德、曹荣葆、汪文超,一任任校长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推向新的高度,让襄阳五中120年间弦歌不辍、桃李芬芳。

    德艺双馨的教师文化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襄阳五中历十纪风雨而芳华长在,关键就在于一任又一任的好校长凝聚了一茬又一茬的好教师,他们是襄阳五中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

    襄阳五中历来重视教师文化建设,尤其注重教师队伍培养和师德修养提升。学校构建了以“三明之师”为核心的教师思想和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师行为文化。“三明之师”即明理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为人师表”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凸显园丁精神。学校每年评选“学生最满意教师”“师德楷模”“优秀青年教师”等各类先进模范;并在橱窗和校报开辟“优秀教师文化长廊”,营造浓郁的激励氛围,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和群体性文化认同。群英荟萃的文化氛围,促使襄阳五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良好教风学风,“进五中门,是五中人,说五中话,办五中事”的“五中人精神”是对襄阳五中教风学风通俗精要的概括,也是襄阳五中办学治校的无价之宝。

    目前学校在岗教职工378人,其中高级教师11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0余人,优秀奥赛教练近40人。学校先后培育了31名特级教师,一大批青年教师在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中获全省、全国一等奖,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1000篇,立项省级、国家课题30余项。

    开拓创新的学生文化

    正如襄阳五中现任党委书记李后兵所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把我们的工作当成对得起历史的良心工程来做。”的确,教育是一项世纪工程,近年来,襄阳五中立足过去、放眼未来,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使命,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注重“五育并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工、团委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各类研学旅行;开展体育节、艺术节、辩论赛、演讲比赛、元旦文艺汇演、过中国年、福利院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同时坚持“享受教育,成就人生”的办学思想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全力营造“三高文化”(高境界做人、高效率学习、高品位生活),培养“四种品格”(忠、雅、诚、健),在“育才先育人”上下足功夫,形成了“崇尚礼仪、崇尚科学、崇尚创造、崇尚一流”的良好学风。

    此外,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襄阳五中整体实行五级目标分级分类管理,个别实行因材分类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从1998年学生汤炜炜获得奥赛金牌到2017年学生朱尧峥获得第十八届亚洲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襄阳五中在奥赛专长学生的特色培养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生在文学、音乐、绘画、飞行员、播音主持、机器人创客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3年,学生姚静雯获得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金奖;2008届毕业生彭飞宇获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冠军;2011届毕业生徐漫馨的漫画作品《非人哉》被改编为动画,作为北京奥组委特许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中的重要IP在全国上映;2018届毕业生赵楚一获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全球第二名;顾晗晔、龚政两名学生通过空军飞行员考核……襄阳五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正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百年文化薪火,世纪教泽风华

    2002年,襄阳五中步入新的百年征程。多年来,襄阳五中多次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向世界一流高校输送了480余名高素质人才,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全国基础教育一流名校”的目标稳步迈进。

    近年来,作为众多著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襄阳五中先后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全国篮球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创新教育学校”“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科研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时间是天然的过滤器。一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襄阳五中历繁华而不迷失、经曲折而不委顿,始终在墨韵书香中保持着一所百年名校的含蓄内敛、坚韧刚毅,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古朴的姿态展现了欣欣向荣的生机!

    (田玉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