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双优”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喜迎二十大

    台风来袭,基站电力得不到保障,城市突然断网怎么办?医院、学校、居民区周边基站因柴油发电机运行噪音大,怎么有效解决?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党支部、党员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福州大学国家催化中心党支部会议上,这些话题成为鞭策党员带头攻坚克难的动力。

    今年初,该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江莉龙研究员带领的科技部化肥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与合作企业一道开发的3千瓦级“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交付使用,实现成功发电并稳定运行。该团队还建成了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20万吨级安全低碳合成氨系统,实现企业新增投资产值50多亿元。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注重在系统推进、把好方向、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建强队伍中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纳入高校绩效考核和“双一流”“双高”建设指标体系,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党支部建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科研平台、创新团队上,有效实现优秀科研平台与优秀基层党组织的深度融合(即“一融双优”),切实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党支部组织掌舵、“双带头人”头雁领航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组织掌舵,打造引擎的“稳定器”

    41.6℃的高温,走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走廊上,上百种绿植郁郁葱葱,带来一股清凉。多年来,该中心将党支部建设与科研项目推进有机结合,彰显了党组织在科研攻关上的战斗力量。

    “当核心技术‘卡脖子’时,就需要我们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师生带头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去研发、去攻关。”该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廖红教授说。比如,以“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为基础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项绿色发展技术,就是发挥全体支部党员带头攻坚克难的结果。

    “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能有效激发党建工作新动能,使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伟大事业中。”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南表示。

    长期以来,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引导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党支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创新驱动提供有力保障。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党支部建设与仪器研发、设备管理、科研辅助、行政支撑等业务深度融合,注重发挥党支部服务功能,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发展、科研攻关中的困难,不仅使科研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还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实验室连续3年位列网络环境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信息公开共享程度全国第一。

    福州大学能源与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作为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积极探索“以党性引领科研初心、选题紧扣国家需求”的党建、科研双融合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实验室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在实验室原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克关键技术,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很快,“冷链物流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研制成功。

    “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是智力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力最旺盛、创新创意最活跃的单元。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就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用发展成果检验党建成效、用发展成就保障党建提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林生说。

    头雁领航,打造引擎的“加速器”

    “我们坚持从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高度理解科研工作,经常用这样的主题为党员上党课,引导党员投身科研工作,攻克技术难题。”江莉龙说。为保障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的发挥,福州大学各党支部注重遴选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并作为支部书记后备力量进行培养。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说:“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到哪里,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目前学校实现了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双带头人’全覆盖。”

    近年来,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大力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培育工程,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让他们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的中坚力量,使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特别注重重大科研平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有效覆盖,激活党支部书记在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中的中坚骨干力量,打造头雁领航的引擎“加速器”。

    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菌草研究所门前,一大丛六七米高的菌草四季常青,成为该校“网红”打卡背景。该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林占熺带领团队攻克“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解决了“菌林矛盾”,并获得“黄河上游洪积扇菌草生态治理的研究与示范”等2项国际领先成果。

    “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碰到的困难特别多,为了能够保证事业更好地开展,我们当时就建立了一个党支部,把年轻的党员同志放到第一线去,勇挑重担,发展菌草,为民谋利,造福人类。”林占熺说。

    该研究所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充分发挥菌草技术优势,聚焦关键联合攻关,已将菌草技术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在10多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头雁勤,群雁齐飞;头雁惰,结果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面对科研创新的重大难关,领头雁须臾不可懈怠。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中心要求全体党员强化党性原则,坚持“党建主责主业、强化支部政治功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协同推进,通过“帮”“带”“扶”“推”等方式,尽可能地让年轻教师在研究中心找到自己的位置,全身心投入科研创新事业。该团队聚焦国家急需,以“竞争力”为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三大系列科研成果和七大“产品”,接连推出近70部著作。

    “10多年来,作为团队领衔人的党支部书记,就像头雁一样带领着我们奋勇前行,其夜以继日地从事科研工作的状态令我们不敢懈怠,从而取得了一个个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李军军说。

    党员示范,打造引擎的“助推器”

    “碳达峰”“碳中和”是时下热门词汇,森林碳汇的精准计量也成为国际重大科研课题。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杨玉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工林生长迅速,碳汇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缺乏本土研究数据的支撑,这大大削弱了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在一次团队科研探讨会上,杨玉盛教授提出原位模拟气候变暖对森林影响的课题,这一课题被誉为生态学十大研究难题之一。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土壤实时增温技术,部分团队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

    “是党员,就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在攻坚与奉献的第一线。”杨玉盛教授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党员不去做,谁去做?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核心技术脖子被人卡住了,我们只有自己研发突破,想办法解套。”

    历时半年多的反复试验,杨玉盛教授带领团队解决了实验中最关键的温度控制技术问题。如今,该团队已有近百种自主科研创新,保存土壤、植物样品及标本共约5万多份。杉木人工林碳增汇与计量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进行重点推广。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潘玉腾深有感触地说:“高水平科研平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支部党员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地方攻坚突破,争当科研报国先锋。”

    高水平科研平台重大任务的背后,往往都有党员的身影和奉献,福建高校已成为科技攻关主战场、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地。

    “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要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心做,不断探索。”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始终坚持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术领军人才的作用。

    孙世刚牢记党员的身份和入党初心,主动承担起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迎难而上,刻苦攻关,历时8年建成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实验装置。2015年,孙世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份属于科学家的至高荣誉;但在孙世刚眼里,这更是一名中共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要进一步总结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典型经验,找到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更多新载体、新平台、新机制,一体推进党建和事业融合发展。”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和平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