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班级育人大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2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始设“班级成长工程”。立足于“班级”这一中国高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基层管理组织,该学院搭建了与课程教学协同的班级育人平台,依托“明德、通识、专业、实践”四大板块,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培养体系,打造全方位发展的教育计划。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被教育”转变为“我要成长”,成长为优秀大学生。

    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相较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权力关系等宏观的高校治理视角,这则新闻从微观层面关注到大学“班级”这一组织的风采,蕴含了重要的管理启示,即班级育人有重要价值。高校应发挥好班级的功能,做好班级育人这篇大文章。

    班级是大学最基层的管理组织,课程教学、班级活动等都是在班级内进行,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均在班级这一组织内进行交流。这就要求高校的现代化治理不能仅仅盯着宏观层面,也要将班级纳入治理范畴,充分认识到不同主体在班级层面推动学校治理的努力。

    班级是大学育人的重要场所。大学的科层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均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在班级中实现自我民主管理与服务,为学校发展出力。可以说,班纪、班风、班貌既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又反向塑造着班级成员的言行。班级以既虚又实的方式影响着每个学生,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高校重视班级建设,是“见人”“见学生”的管理方式,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体现。当然,班级育人功能的实现,也需要高校相关主体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

    班级育人需要有精神导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是引领性的,其言行会为班级注入灵魂,对班级总体风貌起到导向作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够稳定的问题,班主任作用发挥的常态化机制未有效建立,因而高校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班主任作用发挥上下功夫,让他们有更多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机会。

    班级育人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与机制。班级育人的前提是班级的凝聚力建设,每个成员都能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愿意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获得能力增值、情感归依。因而,班级应重视班委作用,建立好班委遴选机制,同时各主体在参与班级事务时应确立平等、民主理念,形成共同协商的机制。班级还应通过集体协商形成班级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考虑到班级自我管理与服务的特殊性,班级制度应以师生理解、认同和自觉遵守的非正式制度为主,防止制度的强制性和制度失效。此外,学校可在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中,以专项条款规定、引导和支持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

    班级育人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支撑。班级育人必须从个体行为走向制度约束、文化构建。班级育人需要依托班徽、班服与班级口号等具体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体现青年学子该有的精神风貌。班级育人也需要特色班级文化,如学习型班级、科技型班级、兴趣型班级等,凸显班级育人的创造性。班级育人还有赖于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应强化文明班级、特色班级和星级班级的评选活动,营造“人人为班级出力”“人人在班级成长”的良好氛围,给予班级更多的展示舞台。

    班级育人是常为常新的课题,不同师生群体才学的碰撞,往往会有创新的火花。高校应在重视班级育人功能的同时,给予班级管理更多包容,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班级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班级管理创特色、建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