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构建“双创”生态育人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北工业大学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双创典型示范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湖北工业大学位列全国第61位,居湖北省属高校榜首。近10年,湖北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这组数据,只是湖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缩影。

    “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按系统的观念构建优良的育人生态系统,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绿色理念、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使命所在。”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富如是说。

    秉七十载办学之底蕴,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近年来,学校立足湖北、服务工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湖北省属高校中较早构建了“融创于教、融创于练、融创于赛、融创于践”“四位一体”“双创”生态育人链,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双创”人才支撑。

    融创于教 

    打牢学生“双创”基础

    “‘双创’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必修课、选修课的问题,更在于将‘双创’理念、思维及方法的训练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彭育园说。学校按照“面向全体、融入专业、分层分类”的思路,构建了面向全员、全过程的“通识+专创融合”“双创”课程体系,打牢学生“双创”知识基础。

    构建“基础必修—拓展选修—菁英教育”三层次“双创”通识课程体系。学校依托创新与创业学院,开设了46门“双创”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理论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必选课,普及“双创”基本知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类开设“创意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拓展选修课,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针对具有强烈“双创”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管理实战”“创新创业领导力”等“菁英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建立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学校依托创新学院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及与斯坦福大学SCPD联合共建的创新创业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创融合教学水平。从每个专业精选3—5门课程,实施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意思维与表现”“空间创意思维与模型”,大数据专业的“信息存储技术”“工业大数据应用与实践”,智能制造专业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技术”等课程,形成了一批专创融合的“金课”。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注重融入学科前沿、绿色理念和商业意识,推行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导入—知识阐释—研讨互动—总结提升—创新思考”五步教学法、每课“三问”及“思维导图”制作,让学生的“双创”理念、思维及方法得到全面训练。

    “面向全员,全过程多维度构建‘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使每一名学生都具有扎实的‘双创’知识,是学生成为高素质‘双创’人才的基础。”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龚发云认为。

    融创于练

    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能力首先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靠大量训练和实践来获得。”学校创新学院院长王德发认为。学校多年来从课内、课外、寒暑假三个维度,以项目驱动,融创于练,构建了多元结合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25个真实“双创”项目的递进式训练,并纳入毕业要求,全面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坚持“三化”课堂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突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难题,在做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激发内生学习兴趣;工程项目案例化,实现工程知识到工程能力的转化,突破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难题;教学智慧化,建立一批线上教学资源,在线智慧管理,突破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不够的难题。

    坚持真题真做的“三实”训练体系。“实验”教学注重提升项目设计性、研究性、高阶性。“实训”教学依托校级现代工程实训中心、创梦工场及各学院“双创”基地,打造学生“创梦”空间,让所有学生接受系统的“双创”能力训练。“实习”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把工厂开到学校,把实习基地建在企业,无缝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真题真做,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目前,校内建有芯片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等4家产业学院,45家校企合作研发(工程技术)中心、mini工厂和中试基地;在校外与地方或企业共建16家产业研究院、40多家产学研合作基地、300多家实习基地等。

    坚持短学期实践。学校从2014年开始专设暑假4周、寒假2周以上的短学期用于集中实习,并纳入学分管理。短学期实践融入思政与“双创”教育,坚持“四走两融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深度融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融合生产、科研、实践)实施路径,以项目为牵引,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等活动,8年累计产生了近2万个项目,参与人次超过30万,涌现出带动绣娘就业的“汉绣巧手脱贫”、电商扶贫助力农民人均增收600元的“三生郧阳”等一批项目。“短学期实践已成为全校最大的实习实践课、‘双创’课、国情思政课,形成了湖工大实践特色。”龚发云说。

    “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劲。”中铁大桥局董事长文武松对学校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调查的人员说。荣获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校友何新超是众多毕业生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在毕业工作第六年时,就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首台自主核心技术激光打印机“PANTUM奔图”,一举打破日、美、韩企业在该行业长达30年的垄断格局,让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桌面型激光打印机核心技术的国家。

    融创于赛

    提升学生“双创”素质

    “‘双创’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更要有愿创敢创、求新求异、精益求精、团结协作、不怕失败的精神品质。”学校党委副书记胡晓艳说。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融创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让学生在高水平赛事中与国内外大学生同台竞技、磨炼成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是当今世界合成生物学领域规格高、影响力大的国际性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目前学校通过组织生物工程专业参加该国际赛事,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能力、提高了英语水平,也有力提升了“双创”的精神品质,有不少学生通过这项赛事走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2022届获得金奖的方婉燚进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9届获得金奖的李秋实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8届获奖学生卞彤被免试推荐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一年后加入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团队。

    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六个一”学科竞赛体系,即:一生一赛,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项赛事,并作为毕业必备条件;一院一基地,在校级跨学科创新基地基础上,每个二级学院都建有服务全院学生的创新基地,基地有场地、设备、导师、经费及完善的学科竞赛培训计划;一月一赛,学校遴选120余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围绕重点赛事举办校赛,做到月月有赛、人人参赛;一院一指导团队,每个学院均围绕本学科专业重点赛事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团队,增强指导;一揽子激励政策,学生竞赛获奖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奖学金、研究生推免等直接挂钩,指导学生竞赛获奖与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等挂钩,重要赛事高级别获奖成为职称评定直通或认定的条件,每个本科生必须通过竞赛获奖、发表论文、专利授权等获得10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毕业;一批经费,学校每年设立不低于500万元的学科竞赛专项经费,用于竞赛组织、参赛和奖励,各学院还有一定的配套经费,同时每年接受上百万元的社会捐赠支持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

    “本科生全部参与校级及以上‘双创’竞赛,已形成‘万人竞赛、千余国奖、百强排名’的良好局面,连续多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70位左右,学生敢闯能创会创,综合素质强。”龚发云介绍道。

    “通过参加竞赛,和名校强队同台竞技,既磨砺了自己的闯劲和韧性,也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自己在更高的舞台上发展提供了可能。”大学4年斩获10项国家大奖,被推免至重庆大学继续深造的2018级学生李佳阳,在毕业离校时深情地对校长说。

    融创于践

    激发学生“双创”活力

    “创业人才必须从市场上真刀实枪的创业实践中磨炼出来。”彭育园说。学校在平台搭建、孵化机制、创业指导等方面构建了全链条的融创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体系,为有创业意愿和良好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创业可能,让身边创业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双创”活力。

    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协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艺术品集市、绿盟国家众创空间等近1万平方米的实体化平台。同时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减免创业场地费用,提供一站式商务咨询服务与企业财务、法律知识咨询和培训等,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全方位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