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经费保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这是我国在2012年首次实现、连续10年巩固的一个目标。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保持稳步并实现增长,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加上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升反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始终没有低于4%,殊为不易。

    尽管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和财政收支的矛盾,无论是教育总体经费投入,还是教育财政性投入、教育一般公共预算以及教育非财政等收入,我国教育整体经费投入保持着稳定和增长的态势。这一趋势的保持源于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它为教育事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充足经济保障及稳定经济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充分体现了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体制机制优势。特别是在全球蔓延的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下,做到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并保持增长,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未来,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还要在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投入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使用效益。要建立“一揽子”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宏观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加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强化教育经费的宏观调控、整体布局和精准使用。健全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国家教育经费拨付体系,巩固、保障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的“保底线”。在有计划地提高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比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引导及吸引社会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健全社会经费投入教育的机制,设立社会经费教育经费监测平台,引入多渠道社会力量支持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发挥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教育经费投入效益。要进一步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补贴性、鼓励性政策,扩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学前教育、县级中学的财政补贴,建立针对性的教育补贴机制,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财政性、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体系和使用机制。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水平,还要不断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复杂而难以预测的新形势下,优化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结构成为应对经济发展挑战的重要抓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成为关键环节。要坚持把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优化教育财政经费结构的首要政策价值导向,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财政经费结构体系,以“教育目标达成度、经费投入支撑度”作为衡量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结构优化模式,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普惠化,提升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适切性及科学性。要充分关注并保障教师队伍的经费保障,全面健全县域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特别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经费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乡村地区教师待遇支持计划,保障教师基本工资待遇。同时,在学生奖助学金的支持方面,要提高教育财政性经费使用的针对性,扩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支持范围。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需要在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上下功夫。比如,建立健全一体化、全流程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机制,全面构建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使用+责任+监管+反馈”的立体化、多维度的教育经费使用科学化管理流程。实践中,部分地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存在着过于僵化、针对性不强、问责机制缺失等问题;部分地区存在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漏洞,导致有限的经费浪费问题;部分学校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规定不够系统科学,影响经费使用效益。为此,要加强我国教育财政性经费使用的科学化监管体系构建,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使用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以提质增效作为教育财政经费使用管理的核心目标,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绩效管理评估及动态监测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财政经费使用管理体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