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生命质量 奠基全面发展
立足于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2013年以来,内江市引领各中小学校彰显“一校一品牌”德育特色,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宜学生多元成长的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探索过程中,内江市以课程理念统领德育教学、实践活动,构建生长、生活、生态“三生·绿色”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德育内容,提升活动质量,突出德育实效,构建学生生长、生活的良好生态场域,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成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中小学“三生·绿色”德育实施体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成果培育会上作交流发言。
以课程理念统领德育实践
课程是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概言之,课程是学生的“学习轨迹”与“学习经验”。从狭义上说,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基于以上理解,内江市本着“活动—领悟—践行”的思路设计生长性课程。积极开发实践“三生·绿色”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自我管理,领悟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未来”,感悟道德魅力,实现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构建道德的转变,促进情意与智慧双向发展,逐步形成生长性课程,助力中小学生自然本真地“生长”。
本着“关注—拓展—实施”的思路设计生活性课程。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挖操作性强、富有情趣、口子小、能拓展、适合中小学生的生活性内容,开发生活性课程。让学生在生活性课程中发展核心素养,既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面打基础,又注重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感悟,从而生成实践能力和积极正面的情感。
按照“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各中小学校抓实课堂主阵地。把“三生·绿色”德育融入课堂,用好主题班(团、队)课、思政课和其他学科课堂,将“三生·绿色”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情、省情、市情等有机融合,引导中小学生融会贯通,涵养家国情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按照“开源—引流—交汇”的路径,大力提升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育人质量。制定《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实施意见》《家庭教育指南》等,建设家长学校,搭建家长育人经验交流平台,“利用假期跟孩子拉近距离”“法治副校长进校园讲法治”等课程,促进家庭、社会德育力量与学校德育力量同向发力,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提升整体育人质量。
经过扎实的德育课程和德育课堂建设,内江市德育课程质量明显提高,其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三生·绿色”德育课程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体现了“生活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包含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综合化”;课程内容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现了“生本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体现了“开放性”。
实施彰显实效的显性课程
教育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在未来的人生中打胜仗,既要“知己”,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也要“知彼”,了解专业、职业等相关信息,有的放矢,从而更加合理地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课程,是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内江市第六中学推动家校共建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组建家校共建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地对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常规管理。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含个性化课程、亲子活动课程、家长自助课程和通识课程。个性化课程,为特定家长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而设置,旨在解决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涯发展问题,突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亲子活动课程,通过创设家长与孩子积极互动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家长在活动中受教育,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技巧,促进亲子感情沟通;家长自助课程,由家长志愿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家教沙龙、读书活动、职业咨询等形式开展家长教育;通识课程,包括生涯发展、家庭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课程,具体涵盖关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学知识、生涯规划、亲子关系的建立等。
隆昌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育人大格局。2021年,隆昌市共开展“烛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童心向党担当新使命,红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184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建队活动56场,深化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铸造师德师魂,营造爱党爱国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内江市第十小学的德育课程注重传承文化,彰显艺术特色。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队活动,做到周周有主题、时时有教育。以课程计划、教材为依据,邀请当地知名画家进校园,现场创作,现场指导,传承“大千文化”,打造书画之乡,让学生在学、观、书、画、展、赏、赛中陶冶审美情操,培育博雅情趣,强化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
内江市第二中学努力打造“三自三成”德育品牌,构建德育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实现科学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三自”,即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三成”,即“成人、成才、成长”。“三自三成”德育课程以养成教育和规范教育为抓手,以“主题教育、特色活动、学科生成、家校共建”为载体,将德育课程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
构建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
隆昌市大北街小学西耕苑,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蜂蝶飞舞,每一寸土地都发挥了育人功能;西耕苑种植的蔬菜和果实成熟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欣喜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综合性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对自然、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加勤俭节约,更加体贴孝敬长辈,真正实现了“为幸福人生奠基”。
教师并未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并未背诵品德格言,但德育却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而且效果显著。这样的德育课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典型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指显性课程之外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一体化等,其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广泛地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内江市的中小学校特别注重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重视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基于“三生·绿色”德育课程理念,内江市第二职业中学积极探索“三园文化”(校园、家园、乐园)建设,师生共同建设幸福且有尊严的校园生活。在“校园”里,教学相长,师生共学习、共成长与发展,共同建设学习与发展的平台;在“家园”里,师生是一家,职高与初中是一家,留守生与非留守生是一家,共同营造温馨而严格的教育氛围;在“乐园”里,师乐教、生乐学,师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内江市特别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近年来,隆昌市第一实验小学通过实施阳光管理、打造阳光教师、构建阳光课堂、落实阳光德育、重塑阳光校园、培养阳光少年,逐步形成“阳光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墙”(笑脸墙)、“道”(阳光大道、星光大道)、“室”(教室、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建设,着力营造“阳光教育”文化氛围,实现思想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和谐统一。
威远县河东街小学积极构建“十美学生”评价体系,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及忠、诚、信、勇、仁等“大美”内涵。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低要求到高标准,渐进式、阶梯式实施,把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统一到“美”的范畴里。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012年,威远县新场镇中心学校成功申办全县首个国家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将新场镇传承了800余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彩龙”“火龙编制”引入校园,创新“感知—感悟—实践”三级传承模式,探索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育人实践路径。学生学习龙文化系列知识,掌握舞龙技艺,自觉参与传承新场民俗文化的行动,将热爱家乡的情感升华为爱党、爱国情怀。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融通性。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