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德树人,全面改革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多次与师生的亲切交谈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与实现途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得到系统构建;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各地建立劳动教育实验区、研学旅行实验区、家庭教育实验区等“基地”,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育人载体……立德树人渗透在课堂里、教材中,为学生擦亮了人生底色。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掷地有声。

    广西凌云县泗城镇览金小学传来了孩子们参加8分钟趣味往返跑时的欢笑声;从重赛事到重培养,从重成绩到重素养,从重尖子到重普及,广州市中小学不断推进学校美育可持续、常态化、高质量发展;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

    2022年秋季开学,劳动课正式写入中小学课表,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开学第一天,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搬到了稻田里,学生们通过收割稻谷、打谷子、背稻谷、拾稻穗、晒谷子等实践,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路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文发布,鲜明提出“双减”方略,同时针对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提出“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不上培训班,孩子的暑假生活更丰富了,作业量变少了,玩手机的时间也少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增多了。”来自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中学的家长谢女士感受到明显变化。

    “大班孩子流失的现象减少了。”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位幼儿园教师注意到,原本每到大班最后一个学期,班里都会有退园去上幼小衔接班的孩子,今年这一现象消失了。告别了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们把更多注意力转向了家庭教育

    课堂更高效,作业设计更科学,课后服务水平质量更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生态得到重塑,“双减”政策以雷霆万钧之势,撬动了教育教学整体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深化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任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加速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艺术体育类高考招生进一步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比超过60%,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新时代教育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问责机制和常态化督导,真正使教育督导“长牙齿”。

    纵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十年,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不断激发、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凝心聚力,投身伟业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十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随着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人心,“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普遍共识。

    “新经济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召唤新专业,职业院校新增专业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介绍,作为国内首家公办职业本科高校,2020年至今,学校“上新”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23个专业。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十年来,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两次调整专业目录,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十年来,高校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清华大学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围绕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布局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预防医学等学科方向,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聚焦7nm及以下工艺节点三个“硬骨头”领域,打造自强之“芯”。

    北京大学持续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临床医学+X”“碳中和+”“数智化+”“数字与人文”等重大交叉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激发科研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十年来,教育系统坚持跳出教育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

    近十年,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有力引领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在这片焕发无限生机活力的古老大地上,有可亲可敬的教师,有朝气蓬勃的学子,有赓续传承的精神。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必将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