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教育故事 传递时代强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有勇代表接受采访。 王亚平代表接受采访。 林占熺代表接受采访。 祖力亚提·司马义代表接受采访。

    【代表通道】

    10月1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前,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多位党的二十大代表走上通道,接受中外媒体采访,代表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精彩的教育故事和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变化与成就,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风采。

    朱有勇代表

    把论文写在

    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朱有勇驻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是村里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朱有勇团队成功研发出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水稻上山有两个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就是水稻的旱地分蘖。自古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面,团队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与水田一样,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创新点是旱地除草,旱地的杂草比水田多得多,团队根据杂草的生长规律,研发了杂草萌芽期的封草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有勇说,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王亚平代表

    太空授课

    点燃孩子飞天梦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表示,第一批听我太空授课的孩子们,有很多已经成为我航天战线上的队友。

    王亚平说,我们幸运地步入了新时代。从2013年我首次飞天,到一年前再次飞天。这十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勇攀高峰。我们有了更广阔的飞行平台、更长的飞行时间,有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我由衷地为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十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当年,神舟五号首次飞天,王亚平有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但那时王亚平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够飞上太空并到舱外漫步,还能在太空给孩子们讲课,点燃他们的飞天梦想。“如今,第一批听我太空授课的孩子们,有很多已经成为我航天战线上的队友。”王亚平说。

    王亚平说:“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我的诗和远方,一直在星辰大海的路上。我们时刻准备,为党冲锋,为国出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林占熺代表

    菌草脱贫经验

    传至世界各地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说,为记住中国的帮助,一国际友人给女儿改名“菌草”。

    林占熺介绍,菌草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第一个产业,帮助宁夏西海固17500多个农户摆脱了贫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了贡献。菌草援外“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菌草技术和减贫经验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菌草技术走向世界,林占熺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20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中。如何让当地人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林占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该国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

    至今,林占熺和团队已经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菌草技术骨干12000多名,培养菌草专业留学生24人。这些技术骨干和留学生把菌草技术翻译成为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

    祖力亚提·司马义代表

    成千上万毕业生在新疆

    找到人生大舞台

    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祖力亚提·司马义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新疆找到人生大舞台。

    祖力亚提·司马义介绍,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初中毕业后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刺绣,之后去乌鲁木齐一家服装厂当学徒,现在已经回到家乡创业,在党和国家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的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厂。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新疆孩子走出新疆去求学,同时越来越多其他省份的学生到新疆完成学业。在祖力亚提·司马义工作的喀什大学,学生宿舍有多个民族的学生共学、共居、共乐,走进任何一个食堂,都可以品尝到多个民族的美食。

    在新疆,语言学、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国家发展大战略把新疆从内陆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凭借独特的资源、产业、地理和人文优势,新疆成为了“一带一路”上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人才集散地。祖力亚提·司马义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在新疆找到了人生大舞台,而且在我身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大家来看看真实的新疆。

    本报记者高毅哲10月16日发自北京

    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