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
董振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具有无比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思想具有知行合一的鲜明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这一思想正确回答了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自信自立,牢牢立足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杨晓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全面深化了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标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坐标,标志着党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更趋深化。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哪些新论断新突破?
秦宣:这种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新概括;二是对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新阐释;三是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董振华:报告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判断、重大部署、重大决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指明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我们明确了发展路径和选择。同时,报告提出了“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从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维度作出的新判断新表述,从新的视角强调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强调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是对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间关系的鲜明回答,突出了党的领导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杨晓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是报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和概括上的重要突破。
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教育有哪些新提法,体现了党中央教育战略部署的哪些新变化?
周洪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把教育置于民生部分阐释。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合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安排,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提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都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朱永新:报告对过去十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完整的论述。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五育”并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内容;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其中,“学习型大国”首次在党代会文件中提出。这些都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阐释。
此外,报告提出的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等,这些都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杨晓慧:报告将有关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容独立成章,本身就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视,对科教兴国战略有了更高定位。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使我们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苏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战略部署将发生如下变化:第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第二,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践行开放包容的理念,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交流互鉴。
主持人:如何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论断?
董振华: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就必须能够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有创新热情、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主持人:根据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使命是什么?
杨晓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比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教育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教育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民主素养,在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不断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总之,教育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成就。
朱永新: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基础。事实证明,科技的强盛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教育。报告中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都需要通过教育落地生根。
苏德: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崇高。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为重大科技攻关、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和先导性保障。三是以公平优质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差距,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