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多层共生促龙头校优质资源辐射
学校供图
■聚焦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系列报道(四)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是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牵头,以临江路小学、中山小学、大同实验学校和东水门小学等4所小学校组成的一个教育集团。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单位,巴蜀小学以其独特的“1+1+N”城乡文化互助模式(第一个“1”是一个好的领导;第二个“1”是一套好的思想,或者是一个好的目标和方向;“N”指N个团队)为重庆教育的城乡统筹尽责任、作贡献,进行了集团化办学模式实践研究,凝练出了集团化办学经验模式——“文化桥”。
文化桥,是借助桥这一载体,以文化为内涵,将集团化办学的方法、路径、特色与发展融为一体而打造出的学校间融通互助式发展之桥。“文化桥”紧扣了桥梁“连接”和“沟通”的特征,是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的高度凝聚。巴蜀小学结合成员校实际,按照文化桥“融通互助”“共同发展”的建设理念,构建并不断创新、丰富“文化桥”的内涵和外延。
“五步法”精准搭建关系桥:
促集团化办学高效率发展
基于巴蜀小学近20年的“1+1+N”项目研究、5年的渝中区集团化办学实践,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出了一套有效促进集团化办学高效率发展的方法——“集团化办学五步法”:勘察调研、规划设计、预备支持、建造施工、维护升级。
勘察调研。其核心在于精准化把脉发展点。我们建立了以校长、干部、骨干教师为主的特色发展项目组共同体,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准绳,通过走访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文化等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共同把脉学校发展,找准发展点。
规划设计。有了对环境的了解,接着需要进行“桥梁”蓝图设计,其核心在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找到发展学校的策略与路径,形成调研报告,确定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顶层设计。可以从课程滋养、活动参与、文化熏陶、平台搭建、评价驱动等维度去制定发展方案。
预备支持。其核心在于“成员校发展需求”与“龙头校办学经验”的耦合。龙头校需要“菜单式”厘清自身特色,以便成员校进行经验的嫁接、转化、创造,实现共建、共享、共进。根据前面把准的发展点与规划的方向选择“菜单”里的相应资源,与学校的特色相融合,转化成自身学校的校本化表达,从而作用于学校的发展。
建造施工。其核心在于循序渐进做起来。现场推进中采用“校长整体统筹+中层具体负责+骨干教师参与”的模式,多抓手解决现场的具体问题、调整推进策略、熔炼教师团队,持续激活团队创新活力,以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工作热情、管理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集团文化影响成员校,从而编织出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之网。
维护升级。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需要督促成员校凝练经验,将发展点转化成看得见的成果,形成自身品牌。同时,要将目标聚焦到成员校“造血功能”的赋能上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抬高底部,同时搭建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展示平台,提升成员校办学水平。
“五联制”牢固建立互通桥:
助集团化办学高品质发展
要实现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龙头校与成员校需要深度交互,形成彼此的联动,促进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校际差距,为减负增效、优质均衡发展开辟新道路。
管理联通,重“制度建设”。通过不断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教育集团发展共同体章程》《教育集团“文化互助”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建构方案》《集团化办学总体发展规划》《教育集团考核评价指标》等。
队伍联动,重“阶梯管理”。从人员机制建设出发,抓住关键少数,重视顶层建构,自上而下形成“战略部署+统筹集团常务工作+驻校指导”的集团决策与管理阶梯模式。依照集团化办学的工作规划,集团各驻成员校干部会结合所在成员校的具体需求,统筹协调龙头校学术委员进校开展专题讲座、课例示范、学科工作坊等培训活动,将巴蜀小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系统的教师培养课程导入成员校,以此推进集团化办学走深走实。
课程联建,重“目标一致”。通过对同一课程模式的探索,聚焦同一目标,寻找不同路径,促进各校课程建设,推动集团发展。巴蜀小学借助“学科+”成果的推广,与各成员校一起申报了“新课标背景下的主题实践课程建设”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通过集团校长室统领、项目核心团队牵头、各成员校课程开发团队具体实施,共同打造基于各校特色的主题实践课程。目前已开发出临江路小学“好想长大”主题实践课程、中山小学“我们的寻根之旅”主题实践课程等,实现了“学科+”成果的再生。
教研联结,重“学术交流”。建立集团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借助“教研训”一体化集团研训、项目式培训学习、跟岗培养、师徒结对、“互联网+”等制度措施,整合集团资源开展教学研究,促使各学科各领域在集团内形成骨干教师引领团队,以此引领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质量联评,重“全面发展”。改革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能,促进集团内学生全面发展。打破单一学业质量评价的局限,形成关注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等指向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促进学生习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立足各校学情,纵向数据对比、深度剖析,助推各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五多式”携手构筑立交桥:
享集团化办学品牌共生
立交桥是立体交叉桥,旨在达成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网格式交互,个体品牌代言、整体形象塑造的融合式发展。沉浸式携手建构立交桥,有助于集团各校多维交叉、多元建构、多层共生,形成网格式交互、融合式发展的集团品牌形象。
人力资源多维交叉。人力资源互流,形成人员多维交叉,推动学校建设。通过“干部沉浸式驻校”“专家沉浸式带教”“骨干沉浸式结对”“工作室沉浸式参与”“青年沉浸式学习”等模式进行沉浸式人力资源互动。集团在各成员校派驻一名管理干部,每周深入成员校2—3天,牵头集团化办学项目的落地,同时协助校长开展工作。集团各学科团队不仅在集体备课中主动卷入各成员校的核心骨干,还在教学竞赛或教学展示活动中,帮助成员校教师集体磨课。
平台资源多元建构。建构教研、课程、宣传等平台资源,创设更广域的学习、分享、提升的机会,拓宽平台资源,让平台资源发挥最大效能。集团开发的网络版“学教小助手”资源与各成员校共享,集团官微为各成员校开设了专题发布,集团公开发行的刊物《教育故事》为各成员校提供了发表文章的机会,集团各类学术会议以及定制培训对各成员校开放。
文化资源多方融合。以文化互助为理念,从各校的自身文化出发,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相互学习、渗透,形成文化的高质量融合。坚持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齐心凝聚发展共识,共同凝练核心价值,合力丰厚集团文化内涵,达成沉浸式文化资源共创。
品牌资源多层共生。竞争共生,推动品牌可持续发展;多层共生,实现品牌资源的各美其美。以集团品牌建设为目标,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考核评价为导向,凝心聚力实现集团品牌资源的美美与共。
教育资源多向辐射。借助集团化办学的举措,以自身发展为蓝本,以本校为中心,联动更多学校,通过多种合作,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复制、裂变与孵化中,不断激活、不断生发、不断扩张,逐步实现优质资源最大化,让教育进一步走向均衡,实现公平。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依托“渝中区集团化办学”的战略部署,共识“文化桥”,共建“文化桥”,共享“文化桥”,这体现了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办学过程中的系统化结构与创造性思维。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将持续注重内涵发展,深耕细作,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