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代表说变化】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高等教育由大到强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鞠晗 车慧卿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1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凝聚态物理、胶体界面化学、微生物、机械、材料学、心脑血管功能修复、新药制造、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水平。”对学校近年来由大到强的变化,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作为多年奋战在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员,郭新立见证了高等教育这10年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郭新立说。

    “我们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山大方案’。”郭新立介绍,近5年来,山东大学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增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专业15个、网络空间安全等学位点4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实现倍增,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7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主流排名前100、4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主流排名前50。在做好“加法”的同时,山东大学还在积极做“减法”,将本科专业从之前的124个,优化减少到了95个。

    “在服务‘国之大者’、解决一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方面,山东大学继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人文社科平台3个,彭实戈、张运、陈子江、王文兴、王小云等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突破,李术才院士领衔的岩土工程团队突破了隧道地下工程灾害预报世界性难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郭新立说。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主动担当作为。郭新立介绍,学校承担了全球汉籍合璧、《永乐大典》综合整理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参与举办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郭新立也见证了高校高质量党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过程。

    “山东大学创新发展‘一位班子成员领学,认领一个问题,聚焦一个专题,制定一个方案,破解一个难题’的‘五个一’学习模式,探索形成了发挥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个作用’的特色党建模式,在加快实现学校由大到强的进程中充分彰显党的领导优势。”郭新立说。

    “高校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取得新成绩,在国际交流合作上拓展新渠道。”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郭新立对今后的工作充满期待:“我将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重要使命、战略基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更大力量。”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思政课入脑入心

    本报记者 鲁磊 通讯员 葛仁鑫

    谈起学校的党建和思政工作,党的二十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给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学校雷达与定位团队创始人杨万麟教授,40年如一日坚持科研报国。“认准方向,埋头苦干,干它十年、二十年,必出成果”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师生。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听党指挥’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王亚非说,长期以来,电子科技大学扎根西部、矢志奋斗,成果丰硕、名家辈出,写就了光荣的奋斗史。如何充分运用这些无形的财富教育人、影响人、凝聚人?

    王亚非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特色,探索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开创了思政工作的崭新局面。

    说起如今的思政工作,王亚非又给记者讲起了故事。去年国庆节前夕,一场无人机编队表演在网络走红,“刷屏”朋友圈。原来,学校师生用650架编队无人机以及5G、AI等技术,“点亮”夜幕,组成巨幅五星红旗和“我爱你中国”字样,表白伟大祖国。这一幕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这是我们不断改进、加强思政工作的一个缩影。”王亚非说,近年来,学校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着力构建以精准把握方向为根本、精准识别对象为前提、精准供需对接为主线、精准创新机制为动力的“精准思政”工作体系,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

    “我们坚持让数据说话、数据可视,构建智慧思政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特征,实现教育结果的预测和可视化呈现。”王亚非介绍,学校还探索建立了网络内容智能双向匹配系统,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和内容生产相匹配,精准供给适合教育对象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发集支部评级、党(团)员评议、活动评优为一体的智慧党建和智慧团建系统,形成一整套基于复杂网络的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指挥棒更精准更有力。

    “大家要认真思考到大学来做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深入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身处的历史方位,进而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9月15日,王亚非通过互联网为5000余名本科新生讲授了“思政第一课”。

    特殊的课堂上,他回顾了全体“成电人”在今年夏天战酷暑、抗疫情的共同经历,深情回望成电的过去、展望未来,提出了“学在成电”的目标任务。师生纷纷表示,虽然是线上听课,但成电的魅力不因屏幕阻隔而减少半分,听完讲述后,自豪感油然而生、责任感长留肩头、担当感长存心中。

    不仅是开学,在师生学习、科研、就业、创业的各个人生关键点,王亚非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学生上思政课,引领他们成长,为他们加油鼓劲。近年来,在电子科技大学,越来越多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像王亚非一样,将党建与思政工作、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步推进,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思政课成为了热门课、“网红课”。

    王亚非表示,电子科技大学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扣好青年学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新时代民族电子工业的发展撑起一片天。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农业院校强农兴农

    通讯员 黎鉴远 本报记者 刘盾

    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抗菌药在防治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中作用重大。改革开放以来,在抗菌药保驾护航下,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猪、禽饲养规模最大的国家,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随着抗菌药的大量使用,病原菌对抗菌药产生了耐药性,甚至出现了“超级耐药菌”。这使得养殖业、医学临床,都面临缺乏有效抗菌药物的困境。

    困境背后是兽医药从业人员曾经的窘境。“上世纪80年代,兽医社会地位较低,工作环境艰苦,很多人不愿干,但兽医在动物源头防控人兽共患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么重要的行业,需要有人投身学习、研究攻关。”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深耕兽医行业30余年。面向我国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她结合自身的研究重点和特色,聚焦兽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研究、新兽药研制等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我国兽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现状如何,它们从哪里来,又将如何有效防控,对我们兽药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我国缺乏自主的耐药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和动物专用抗菌药的困境,刘雅红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下,建立了动物源耐药菌种资源库。该资源库菌株数量多、来源广、持续时间长。他们还攻克了耐药性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建立了首个基于移动终端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平台。

    耐碳青霉烯类的“超级细菌”在全球暴发以后,兽医常用的粘菌素和新一代四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被视作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耐药性问题在持续发生,如何建立综合的耐药菌防控方案迫在眉睫。”刘雅红牵头建立了新兽药和制剂研发平台,带队研发出多个国家二类新兽药和制剂。

    历经10余载,“动物专用新型抗菌原料药及制剂创制与应用”这一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