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答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代表专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应该如何写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本报记者对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进行了专访。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部署。为什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天显得如此迫切?

    龚旗煌:近年来,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实现大幅跃升,但从创新链、产业链的整体布局看,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仍有卡点、堵点、痛点,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

    记者:在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龚旗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关键作用。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开拓新方向,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氛围和创新文化,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持续激发科研新范式,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同时,要面向国家重大急需,组织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着力破解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部分,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今年,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您认为,高校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

    龚旗煌:加强有组织科研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健全有组织科研模式和机制。

    一是有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二是有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推进重大科研任务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和联合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更好地将科技势能转变为经济动能。

    三是有组织强化重点创新基地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攻关任务加强定向培育布局,将基地发展由学科导向调整为国家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实体化建设,通过加强创新链布局、整合科研力量、拓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由内到外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四是有组织建强国家战略人才队伍。聚焦“高精尖缺”,坚持实践标准,在重大攻关任务实战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锻炼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格局。

    记者: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龚旗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应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健全与重点科研方向协调一致的资源配置和组织保障机制,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集聚。二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减轻高校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三是深入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快推动从“破五唯”向建立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转变,营造有利于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学术生态。四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

    记者:近年来,北京大学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龚旗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本、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科技创新体系。

    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定不移强化基础研究,持之以恒推动学科交叉。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时,注重支持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大对“临床医学+X”“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化+”“数字与人文”等重大交叉领域的支持力度,激发科研新范式,加快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学院、电子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在纳光电子、塞罕坝生态系统、口腔医学等领域方向新认定10余个国家级基地,加快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近年来,北大多个团队在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光电器件装置、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氮化镓半导体、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新一代干细胞技术、高端医疗装备、麦类和蔬果生物育种、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10年来,北大有3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北大有20余项成果入选,涵盖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人民健康、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