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重彩”绘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瑰宝。联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点”,但也是“亮点”,如何把“难点”转化为“亮点”,关键是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全国职业学校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点和浙江省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基地,立足“非遗”特色,创新地将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和龙泉宝剑传统锻制技术的非遗文化深度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文化体系,赋能职教发展,培养了大批传统非遗产业急需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传承非遗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

    学校建设龙泉非遗中心,以“人文龙泉、非遗荣光、技能风采”为主题,分为“集合非遗、物化非遗、活化非遗、碰撞非遗”四大板块。以青瓷、宝剑两大非遗为核心,汇聚跟学校育人关联度较高的非遗项目,让人欣赏非遗风采,把握龙泉文化命脉,通过体验活动触摸技艺精神,结合专业、社团等开展文创活动,并以非遗为中心,开展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智慧。

    组建非遗中心建设团队,以青瓷非遗文化馆为核心,集合全国各大窑口青瓷,根据青瓷历史文化和非遗传承为主题建设虚拟数字博物馆,以虚拟展馆为平台,宣传和展示作为世界仅有的陶瓷类非遗项目的龙泉青瓷,以及青瓷制作工艺的滥觞与传承创新,讲述非遗传承人代代传承的匠心精神。

    此外,精心打造非遗体验区,以沉浸式实践和活动体味非遗魅力。有效整合青瓷、宝剑和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建成龙泉非遗体验实践基地,开展非遗体验和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建设的传统烧制龙窑,吸引了很多青瓷爱好者和研学人员前来参与体验。

    一项项举措,一次次突破,因地制宜,使古老的非遗贴近现实生活,融入课堂教育,走进人们心中,激活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赋能职教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如何使古老的龙泉剑瓷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学校创新性地将非遗赋能职教发展,构建“四术互融、四轮并驱、四桥共筑”人才培养模式。“四术互融”遵循非遗传承人才“工—匠—师”的发展路径,提出道术、技术、艺术、学术“四术互融”的愿景目标,其中,道术包括爱岗敬业、价值导向等,技术要求技能全面、功底扎实,艺术指思想表达、传承创新等,学术需要技艺研发、成果提炼等。“四轮并驱”则是通过“课程赋能、教学创新、平台集成、评价革新”四个环节共同聚力学生技能、素养全方位、阶梯式发展。“四桥共筑”是指“政校协同、行校衔接、中高贯通、校企联通”,有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术互融、四轮并驱、四桥共筑”人才体系化培养的创新,激发了传统非遗产业人才培养的活力。近两年剑瓷类学生56人在省级技能比武中获奖,3人次在国家技能竞赛中获奖。“‘四术互融、四轮并驱、四桥共筑’:新时代青瓷非遗传承人才体系化培养的创新实践研究”荣获202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面对新时期对非遗类手工艺产品非遗传承和创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非遗专业中国特色学徒制“三维”人才培养,三维分别是指:实施“众培阶段、优培阶段、精培阶段”三阶培养,从学生普适性培养到遴选优秀学生的发展性培养,满足不同发展潜力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教学场所开展“做学融合、产学融合、研学融合”三融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艺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依据龙泉青瓷非遗技艺“传承有序”的传统,实施“教师拜大师,学生拜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师携生拜师”三导师制,三导师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精准施策‘三’维开花,点亮非遗学徒培养”案例入选2021年浙江省学徒制典型案例A类(中职)。

    此外,为满足剑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依托剑瓷人才培养各项政策,建立政府部门、协会、企业、学校“四频共振”的剑瓷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生涯发展,探索“学校教育+后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构建学校教育和后学校发展一体化成长路径。其中,学校教育以产业“工”人为起点,致力于行业巧“匠”的培养,并为后续各种“师”的发展蓄势。后学校发展指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打造技艺提升培训地、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地、新青年联盟集散地,实现学生的规范化、可持续、突破性发展。“青瓷非遗传承人才‘学校+’长学制体系化培养”入选202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优秀典型案例。

    未来,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将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发掘和提炼好、宣传和运用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延绵下去。

    (毛俊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