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韵·新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精神,2022年1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发布,明确提出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新都区作为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和成都市重要的产业、文化功能片区,在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不断迈进的进程中,始终将特殊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在“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新都区立足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多元需求,以独具亮点的“蝶韵文化”推动普特学校双向融合,共创和谐包容的特教生态圈和发展共同体,以高质量特殊教育助推区域教育与城市文明的跨越式提升。
蝶韵文化
构建区域特教文化顶层设计
在全面推进区域特教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都区一直把提升特殊教育品质作为突破,致力于做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特殊教育。
自2018年以来,成都市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新都特校”)结合新时代特教精神,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文化积淀、精神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梳理提炼,构建了“蝶韵文化”顶层设计。学校以“资其所需,长其所长”为办学理念,以“做更好的自己”为校训,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为校风,助力残障孩子破茧成蝶,共享社会美好生活。
学校以“蝶之魂”浸润师生心灵。把“蚕·蛹·蝶”进化蜕变的过程作为精神内核,通过“认知、实践、固化”三大工程将文化启于情、植于心、固于行、铸于魂。学校会议室外墙上,悬挂着教师们共同创作的诗歌《逐梦特教》,每年师生员工榜样人物评选、《蚕·蛹·蝶》年鉴、微信公众号上萌娃成长记、师生家长蝶变故事等,无不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提升着新都特教人的精气神。
学校以“蝶之韵”丰富课程建设。把“生存”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生存态度、生存方式、生存质量三个层面展开,开设优良习惯、优良品质、生活技能、自理康复、艺术休闲、职业启蒙六大课程,形成了“136蝶韵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4个目标、8项内容、4条策略的“484”生活德育课程,“3343”劳动生态课程(从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3个维度,从低、中、高3个学段,以学校、家庭、社区、职场4个场景,通过课堂、一日常规、实践活动3条路径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构建四位一体、多元互动的“1+N”艺体课程及培智职业高中课程等。
学校将“蝶之美”融入环境文化建设,以“蝶”为物化载体打造主题雕塑,将“蝶”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蝶韵羌绘,折翼重生”作为艺术主题展区,以“蝶韵种植物园”“阳光多肉园”“蝶韵厨房”“家政室”作为劳动实践基地;蝴蝶园、楼梯楼道、蝶舞空间等随处可见师生作品、榜样人物,无不给师生家长以自信与力量,激励其自我成长。
“唯有经历破茧成蝶的痛,才能达到振翅高飞的美。”如今,自强不息、和谐共生的“蝶韵文化”成为新都特校的共同信仰,并通过内外联动辐射全区,厚植区域特教文化底蕴,引领全区特教人找到精神的家园。
艺体特长
引领区域特需孩子破茧成蝶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蝶韵文化”引领下,新都特校秉持“资其所需,长其所长”的教育理念,探索形成了艺体教育特色,鼓励每个孩子做更好的自己,在区域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
艺体训练采用分层与分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建立 “蝶韵艺体社团”,要求每个孩子至少参与一项艺体社团活动。实现了残疾儿童少年艺体项目的全面普及,个别学生特长显著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新都区利用西南地区较大的尖锋四季旱雪场的优势,多方联动,新都特校听障、智障学生组建了成都市仅有的一支残疾人滑雪队。队伍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9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迷你滑雪比赛,勇夺男子听力组100米决赛铜牌,实现了四川省残疾人冰雪运动零的突破,并于2020年再获两枚银牌。
利用四川音乐学院设在新都区的优势,新都特校还组建了蝶韵鼓乐队,聘请川音专业鼓乐教师每周来校授课,学校音乐教师协助教学。2019年8月,鼓乐社团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欧曼蒂斯艺术大赛总决赛,获得打击乐重奏组一等奖。
而今,新都特校艺体特色熠熠闪光:校舞蹈队登上央视舞台,校园剧参加成都市、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均获一等奖,学校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成都市艺术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以艺体活动为窗口,新都区广搭平台,每年开展区域内残疾儿童文体周活动、趣味亲子运动会、特奥残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目前,新都特校已与3所区内普通中小学签订了特奥融合学校协议,并多次成功开展融合运动会。艺体特长让孩子们更加自信阳光、积极向上。
创新融合
多途径构建区域特教生态圈
融合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亦是“蝶韵文化”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为从横向和纵向全面深化融合教育,新都区以特教资源中心和特校为圆心,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创新融合教育模式,构建区域特教生态圈。
以家校共育为基础抓手,形成教育合力。新都特校从家长需求出发,常态化开办系列化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入校聆听专家讲座,让特殊儿童家长教之有法,育之有方;通过家校共育课题,充分运用专业教师指导家长模式,让课堂延伸到家庭,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以校社联动为核心举措,促进融入社会。新都特校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五社联动构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新模式。孩子可以在超市实践购物,去电影院体验观影,到动物园观赏动物等;学校携手社会机构为孩子打造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在新动乐园实训种植和打理果蔬,与残联等福利机构共同打造川剧变脸、皮影戏等别样的观演体验。
以校企合作为拓展延伸,奠基学生职业生涯。新都特校与企业协作共赢,通过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教练融合、理实统合、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开展培智职业教育。在德克士当服务员,体验服务流程;以“园艺工作坊—技能培训—公益花房”为主要形式,邀请园艺公司的园艺师入校上课与实操指导,带领学生系统学习园艺。
以双向融合为关键载体,促进普特和谐共融。特校与普校校际联手,与融合生态圈的重点资源教室紧密合作,依托双向融合课题,共同搭建双向融合活动平台。用融合活动助力普特学生互动交流,用助残宣讲提升普教师生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用在普校跟岗交流加强青年教师对普通教育的学习了解。通过双向融合平台的搭建,普特学校共创了融合氛围,实现了互惠双赢,理解、尊重、接纳的良好局面。
以国际理解教育为特殊路径,推动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展普特学生共同参与的TED—Ed中外人文交流演讲展评活动的国际理解教育,促进普特学生树立人文交流理念,从根本上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将特殊学生融入到普通教育和主流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推动融合教育全面发展。
新都区通过五个途径打造特教生态圈,为特殊学生提供广泛与纵深兼具的场域,提高了融合教育的质量与接纳深度。
跨越发展
构筑“1+6+N”特教发展共同体
为了将融合教育推向更高层次,新都区还集全区之力,构建完善的特教支持体系,全面提升特教保障能力,打造区域特教发展共同体,实现区域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
自二期特教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新都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充教师队伍、完善特教网络三大举措全力提升特殊教育基础性保障,形成了中心主导、普特融合、多极辐射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早在2015年,新都区就率先成立了特殊教育集团,将木兰、马家两所设有特教班的普通学校纳入集团,形成区域特教发展共同体。2019年,区教育部门将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学校也纳入特殊教育集团,形成“1+6+N”(一个全域引领、服务全区的资源中心,6个市级示范性、引领片区的二级资源教室,N个立足校本、服务个案的三级资源教室)的三层级融合教育专业支持服务体系。目前,区教育部门授予幼儿园、小学、职高等7所学校融合示范学校称号,引领区域融合教育发展。
集团以“跳出特教看特教”的思维培养人才,通过开展普特教师互相跟岗的形式,提升普校教师特教专业理念和技能,提升特教教师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等能力。集团以新都特校为龙头,组织各校联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师生融合活动等,形成多元互动、相融共生的良好氛围。通过课题引领,寻求区域特教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和深度研究。通过构建“蝶韵教师成长体系”,分层分类培训,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提高了全区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