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基础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大众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8.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4%。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等重要原因,基础教育也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是由“有学上”到“上好学”。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推进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要推进公平性,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子女平等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实施的公平性已具备基本条件,应该尽快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发达地区和发展地区之间享有优质教育的差距。 

    实现均衡性。

    实现均衡性,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这是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首先在一个县域内运作,要在“三化”上做文章。

    城区推进教育集约化。所谓集约化,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行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实质性融合,而不是简单化的强弱联合,真正实现教育理念和优质师资的“统一使用”。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装备配置等方面统一标准和规格,并向农村倾斜。还可以让城市一个教育集约体对口一个农村教育片区,实行教师统筹、教学同步、教研统一、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装配同标等,尝试双方一体化办学。

    加快教育手段信息化。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实现均衡发展,要抓住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只搞教师阶段性支教、短期内教师轮岗的“短期行为”。可以在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与城市学校同处于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网络联通,城市学校的优质课农村学校同步收视,以信息化手段弥补当下农村优质师资不足。比如,借鉴有些地区的实践,实行县域内同年级同学科同步伐线上教学,由县域内各科优质教师在本校面向较偏远地区学校统一线上授课,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同时听课,并辅导和批改作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优质师资数量不足等问题。

    实现均衡性,要着力抓好办学条件软资源的配置。在办学条件上,让城乡学校在教育教学现代化,尤其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上处于同一平台。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实验设备、信息化装备等教育资源配备上实现城乡学校平等同标。

    加强公益性。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既关系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就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满足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平等、强调非经济价值取向的特征。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正向影响,同时,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赋予了教育公益性的使命要求。教育本身要培养的就是社会上的人,教育活动要向全社会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公益性。

    教育具有公益性是众所周知的。国家实行普惠幼儿园、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后,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群众子女享受基础教育的经济负担。实现了“读得起”“留得住”。要尽量消除基础教育领域某些环节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行为,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经济负担。让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充分提高社会有关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投资,使学生免费享受社会可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

    坚持全面性。

    要落实培养对象发展的全面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展基础教育,要构建培养对象成长全面性的机制,着力构建四个“共同体”,解决德育教育虚化(言行不一)、智育教育异化(唯分数论)、体育弱化(不考试不上课)、劳动教育淡化(取消劳动课和劳动活动)的问题。

    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结合”协同育人的共同体,让各方形成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合力,各方形成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共识,齐抓共管。

    构建学校各学科实施德育的共同体,让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使德育为先真正落在实处。

    构建政府和人民共同评价教育质量的共同体,为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把舵导航,让基础教育的方向始终沿着党和人民的要求前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共同体。当前,考试依然是重要指挥棒。应该探索考试形式多样化,推进素质教育常态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是人民的期盼。我们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毛润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育分社副社长,罗兴才系湖北省原襄樊市[现襄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