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人文”为应用型医学人才铸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医之魂——医学人文油画及雕塑展

    全民健康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化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医务工作者集“仁心”和“仁术”于一身,为人类健康发展服务。作为一所以“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为办学定位的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自建校之日起,便把“实践+人文”的“DNA双螺旋结构”作为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情怀的养成、人文精神的成长、人文行为的实践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把“实践+人文”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让“人文”成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灵魂。

    让“人民健康”成为医学生终身的追求

    学校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基础,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用“大思政课”进行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从2017年开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健康”理念,以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为抓手和突破点,扎实推进,逐步打造“健康版”的思政课程体系,不断实现理论先导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在思政系列课程中,融入对“人民健康”的理论学习、历史回顾和改革探索的内容,引导学生不断理解“人民健康”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在打造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中,学校的“人民健康”系列专题讲座课程非常富有特色。这一课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建成“人民健康”主题开放式思政课程。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多名校内外专家与教师参与,构建起思政课程的“大师资”。讲座紧扣时代主题、紧扣学校实际、紧扣“学生为本”,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上鲜明的思想政治底色。

    让“医者仁心”成为医学生素养的组成部分

    学校不断完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修订完善各个专业的人才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各专业必须有至少2个人文类学分的要求,通过人文类课程的显性化,确保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有基础保障。2019年,推出《上海健康医学院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探索通识与专业相融合、健康与人文相结合、多学科领域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围绕“厚德至善”“健行康民”两大课程模块建设“德之本”“善之道”“美之至”“思之敏”“识之博”“行之健”六大课程群的任务,在着重培养医学生健康医疗“硬知识”的同时,健全医学生人文情怀的“软实力”的通识课程建设目标。

    以承担学校通识教育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文理教学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以通识教育基础课建设为基础、核心课程为扩展、拓展课程为延伸、讲座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建设好通识基础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把拓展类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三年来为学生开设拓展课程共计20门,涉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生命教育、医学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覆盖学校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中的全部6个课程群板块。课程群以叙事医学为主要理论支撑,以文史哲艺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读写听说为主要能力养成,着力构建经典阅读导读与欣赏系列、语言沟通与交流系列、文学欣赏与创意写作系列、叙事理论与叙事医学实践系列等课程。有效深化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培育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打造出“器物医学史”“叙事医学精细阅读”“电影中的疾苦与疗愈”“中华经典导读”“经典诗文诵读”“人际沟通与交流”等富有特色的通识课程。

    学校不断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名画中的瘟疫史”“健康之美”“护士人文修养”等健康医学人文类“金课”,多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把“人文行动力”体现在实习实践与竞赛中

    临床医学院把医学人文与职业行为贯通的整合课程作为基于“整合性学习”的三大课程体系之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索以叙事医学为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构建早期社区实践、早期临床实践、预防医学实践三个阶段的“叙事医学”实践体系。2017年“突出全科医学特色临床医学早临床教学体系建设”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早临床实践中积极开展叙事医学教育,促进学生医患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叙事医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叙事医学——医患故事70例》。

    学校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教育、课程建设,通过白袍仪式、医学生宣誓、护士授帽仪式、“一诊到底”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医学的高尚和光荣;通过不同模块或形式的“叙事医学”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构建“叙事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将倾听、沟通、分享、反思、写作的能力植入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强医学生勇于担当、关爱病人的社会责任。将“叙事医学”引入人体解剖课程,呼唤医学生对医学的执着与追寻,教育医学生敬畏生命、理解疾苦,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激发探究医学知识的热情。

    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多次荣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奖项。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所学所得回馈社会,把“健康中国”的理念播散到全国各地,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多次获得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称号。

    从2018年到2022年,文理教学部率团多次参加上海市人文类大学生竞赛。来自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Share——上海周浦非遗文化传扬”项目团队,发挥其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市场调研、美术设计等优势,以线上线下综合开发非遗文化产品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扬,改变传统非遗文化闭塞、资源保护及数据更新技术弱等弊端,将保护、传扬、公益活动融入商业实体运作,形成良性循环,在保留非遗项目原有特质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特色、融入现代生活,大大增强周浦非遗文化的影响力。项目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在本年度的第七届“汇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文创竞赛中,在文理教学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学生荣获第七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实现该赛事奖项数量与质量的再次提升。

    把“健康魂”融入日常文化活动

    校园是浸润生命成长的空间,学校努力把校园打造成培育医学生人文情怀“软实力”的乐园。一方面,学校建有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医学名画空间、百草园、医学史长廊、学生文创墙、拓展基地等景观,打造浸润学生成长的人文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创设校园大师剧、红色医学系列展、健康文化节、“悦读润道”读书节、校园健康跑、解剖绘画大赛、“一封家书”、实践教育嘉年华等特色品牌活动,把“健康魂”融入日常活动,为学生设计充满人文氛围的健康校园。

    学校图书馆建设了全国高校仅有的“医学名画空间”,以“医之魂——医学人文油画及雕塑展”为展示主题。一幅幅绘画作品、一座座雕塑“串起”了一部医疗发展史。绘画所传递的医学真相,令人过目难忘:早期的外科医生是从理发师行业里发展出来的,外科手术从无麻醉发展到使用麻醉、从易感染手术到现代无菌手术……油画记载了医学发展史上一些惊心动魄的重要节点。主题展让人“悦读润道”,感受医学与艺术在灵性和精神上的共振。

    无论是学院外围墙壁上的医学伟人肖像浮雕及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介绍,还是满堂熠熠生辉的“医之魂——医学人文油画及雕塑展”,这些“载体”为学校耕耘了一片丰沃的人文土壤,引导学生“思更深,看更远”,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提灯天使”南丁格尔、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抗击“非典”疫情的英雄群体等,学生“读”出了医者的职业价值和仁爱灵魂。

    学校结合博物馆展品开设文、物结合的新形式医学史课程,开展医学教育史学术研究,出版有关书籍。举办了“白衣碧血,御敌针刀——‘抗战中的医者’文博展”“新中国医学教育大事记展”“上海健康医学院本科建校五周年暨办学七十年医学人才培养回顾展”“上海医学院校的‘西迁之路’”“薪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学教育”系列红色医学主题展。博物馆以“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思想为指导,展示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在学习、消化、融合、创新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上海健康医学院奥斯勒健康人文与医学中心围绕医学人文的传承与培养,开展文明互鉴、西医东渐历史背景下的医学史及医学教育史的研究,开展更高质量的医学与人文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依托中心平台,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罗德岛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学校的知名教授“走进来”,已开展“海上健康文化讲坛”系列讲座10余讲,围绕医学之外的人文情怀培养,联系东西方医学文明的实际,通过对西医东渐历史的解读、东西方身体哲学的认知、当代生命理论的探讨,促进学生锻炼思辨能力、涵育人文情怀。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显性呈现,组成医学人文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人文教育教学平台资源,推动人文素养培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形成“贯通医学人文课堂—医学人文的专业实践—医学人文特色活动”一体化设计的人文教育教学体系,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和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建健康园、塑健康魂、育健康人”的鲜明特色,使“实践+人文”“DNA双螺旋”成为学生“带得走”的“金色基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