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工海”特色 人才强校结硕果
近日,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的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北冰洋海水酸化的原因。该成果以其原创性学术价值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是学校立足“工海”特色、坚持人才强校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集美大学坚持人才强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做到既使工科教育凸显海洋特性,又依托海洋来发展工科教育。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积累科研实力
发表重要成果
近年来,集美大学把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福建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海强校、‘工海’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亮点,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聚焦学术前沿,推进学科与国际一流科研团队交流合作,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生态,为科研积累提供基础条件,学校国际学术竞争力持续增强。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的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4倍,并进一步提出“融冰驱动增强人为CO_2酸化”的观点,阐述了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论文第一作者、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负责人祁第教授介绍,北冰洋快速酸化将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蛤蚌、贻贝、海螺等钙质外壳生物将更难形成和维持其外壳。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的重要食物,其总量下降将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他提出,要减缓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同心协力加强减排和增汇,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祁第所在的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9月。研究院致力于为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支撑与决策参考,聚焦极地海洋环境演变与生态系统监测、中国滨海与养殖区海洋碳中和科学、中东盟珊瑚礁区环境与生态系统演变等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从科学、工程、技术等多角度探究。研究院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研究院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洋酸化、碳循环研究的队伍之一,瞄准海洋酸化与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通过与美国、英国、金砖国家等合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和显著成果。祁第团队的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南北极考察评估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支持。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
增强科研创新“内驱力”
2021年,37岁的祁第被集美大学引进,很快就取得一批科研成果。2021年,他带领的团队在国际重要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发表了关于北冰洋生态环境的论文,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祁第说:“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一来到学校,学校就信任我,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为我配齐了研究团队、建好了实验室。”祁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学校的“破格”支持,才产生了现在的科研成果。
祁第的引进,是学校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活力的一个典型案例。
集美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为己任,并进行了系统规划。学校找准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开展了梳理学科与专业、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团队、整合教学科研平台等一系列工作,整合组建了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及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五大学院,现在,学校“工海”特色更加鲜明,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专业建设,人才为要。为了引进学科建设紧缺人才,解决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问题,集美大学出台人才政策,实行“双轨制”和聘期考核机制,向全球招聘人才,公开招聘院长;为了解决科研短板问题,集美大学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科研管理办法;为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集美大学建立健全以贡献为导向、以绩效为依据的管理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学院内涵考核体系,推进机关绩效改革,强化激励导向。这些都使教师科研创新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大师+团队+平台”引育模式及领军人才“传帮带”、建立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薪酬体系、解决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难等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2019年以来,集美大学引进了300多名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物理学部外籍院士等院士13人,实现全职院士、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同时,学校通过引进和培养方式促进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幅提高,直接带动了科研和教学成果产出。2021年,“大黄鱼适应无鱼粉饲料的遗传基础解析”“基于城市规模和产业集聚协同演进的中国城市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坛紫菜高产和抗逆性状QTLs的精细定位及其调控网络解析”“多源性配料制备及营养设计”等多项与“工海”特色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2019年至2022年,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至2022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
立足“工海”特色做科研
以成果服务社会
“工海”特色形成后,立足“工海”特色做科研,以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几年来,学校行稳致远、在海洋领域深耕不辍,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更按下了服务社会“快进键”,在多个领域“遍地开花”。
2022年年初,福建省公布了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学校科研成果“柚类水果采后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学校还作为第一单位获三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这是学校紧扣“工海”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经过谋划整合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设备使用效率等一系列努力取得的重要成果。该项目负责人、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倪辉说:“学校整合科研平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全校的科研设备合理充分利用,我们不再发愁平台、仪器的购置,直接提高了研究效率;项目研究的多学科支撑,使得物理化学生物研究方法、数学模型建立、加工装备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等有效融入,成为科研创新的有力‘助推器’。”成果辐射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江西5个省份,核心技术在福建兴发、宝峰罐头、广东金骏康等20多家企业应用,产品销售至美国及6个“一带一路”国家,近3年产值累计43.7亿元。
水产养殖研究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如何在传统研究上有所突破,融入现代农科的创新发展?2021年至今,学校相继成立了鳗鲡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贝类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蟹类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牛蛙产业链跨学科研究团队、海洋牧场与养殖装备研究团队5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学校实施以任务为导向的动态组合机制,组建涵盖7个学院以10余个研究小组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队伍,是学校集成各学科研究力量、创新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尝试,为学校申报各类重大项目、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019年以来,学校引进机械抗疲劳院士团队,团队正努力通过研究机械抗疲劳的核心工艺和材料变革,使机械装备的寿命、效能分别比德国相同产品提高10倍和100倍以上。为适应地方产业转型需要,学校还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电影学院,以及全省仅有的拥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的数字产业学院。
学校引进了长期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等方面研究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谷宇,组建了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团队,该团队就海洋信息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及系统解决方案开展研究。
近两年,学校获批建设“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东盟地区水产绿色养殖联合研发中心”“厦门市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航海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腐蚀与智能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福建航运研究院”成为福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其中,“厦门市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以学校半导体研究院为基础建设。研究院拥有国际一流团队和高水平研究平台,团队成员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并成立了化合积电(厦门)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金刚石和氮化铝等相关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