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卅家国情怀 逐梦时代砥砺前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超市便利店下单优惠 每天领取别错过,单单优惠享不停 田径场 上善楼 校训石 桃李苑

    生逢盛世,胸怀天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022年的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在此九州同庆、四海欢歌的时节,江苏省镇江中学(以下简称“镇中”)迎来了建校130周年华诞。全校3000名师生员工与历届校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一切都来自镌刻心底、不可磨灭的校训——“一切为民族”!

    “一切为民族”,这蕴含着深深爱国主义情感的话语,激励着一代代镇中学子,心怀家国,志存高远,从这里走向国家需要的地方。

    栉风沐雨 芳华待灼

    镇中的前身是1892年由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创办的南泠学舍(书院),1903年改为镇江府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江苏省立第六中学。1935年南京中学迁镇,与镇中合并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镇江沦陷,校舍毁于战火,部分师生坚持办学,先后在上海和安徽屯溪复校。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复校于现址镇江七里甸。1953年学校定名为“江苏省镇江中学”。

    一部镇中校史,既记录了学校百卅年来的奋斗历程,也留下百年红色血脉印记:

    陈景福,1895年生,常熟人,应江苏省立六中聘请,1924年到校任教。其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秋协助共青团中央在镇江发展共青团员,成立共青团镇江特别支部。他是镇江首位在外地入党的共产党员,也是在镇江筹划建党第一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陈景福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后编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第三支队,任第二路副司令开展抗日斗争。1941年秋,被日伪杀害。学校的景福馆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校友夏霖,丹阳地区共产党组织创建人之一,1927年牺牲时,他引颈就戮,大义凛然,刀下高呼“共产党万岁”,年仅32岁。

    1931年,时任镇中校长任中敏先生,面对民族危亡,将亲历“五四运动”的体会,融合恽代英在镇中演讲的革命道理,提炼出五字校训“一切为民族”!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声音,震撼了近百年来的一代代镇中人。浩瀚长江之畔,古城镇江,红色火种遍地燎原。

    虽几经校址变迁、校名更替,但镇中始终文脉连绵,基因继承,不忘“一切为民族”之校训,走出了众多的国家栋梁、先驱巨擘。

    有1937级校友,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改革先锋”吴良镛;

    有1947届校友,基础教育的笃行者,“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

    有1934届校友,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开拓者,红色电影事业家,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汪洋;

    还有王洞若、束春生等革命先烈、爱国志士、政坛精英,周有光、邹仁鋆、于渌、段正澄、严加安等学者名流,11名两院院士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光。

    近代学者、历史学家柳诒徵,近代国学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著名生物学家薛德焴,著名词曲学家、敦煌学家任中敏,著名教育家王骏声、曹书田、沈亦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会计界一代宗师潘序伦等也曾在此任教。

    于漪老师曾深情感慨:“母校‘一切为民族’校训,融入莘莘学子血液,成为立身处世之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30年来,学校从为民族独立而教而学而育,到为民族振兴而教而学而育。

    “一切为民族”的校训呼唤着镇中莘莘学子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点燃了学生青春的火焰,照亮了学生的前程。“正是有着一段段火热的红色历史,让这一思想一直与国家兴亡相系,与民族强盛相融,勉励着学校师生铭记历史、发愤图强。”校党委书记冯章葆说。

    弦歌不辍 砥砺深耕

    新时期,镇中始终秉承“一切为民族”的校训精神,着力在党建引领、党史学习教育、办学方向、内涵建设和锻造队伍方面下功夫、做功课。

    在党建引领方面,校党委领导班子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作决策、保落实,抓党建、促发展,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三重一大”制度,严格落实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引导全体党员及教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校党委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方法,扩大学用实效,师生共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通过开展“党史百年青年学”学生团员讲党史视频征集评选,教职工“党史故事我来讲”系列宣讲,“党徽耀南泠”党员风采展示等重温党史,让党史学习“燃起来”;组织全校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等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馆、扬中“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展馆、丹阳革命陈列馆、贺甲战斗旧址等地进行现场学习,用好“红色富矿”,汲取精神力量,让党史学习“红起来”;校党委班子成员每人领办一个难题,各支部成立先锋小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深入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知识宣讲和个别案例指导;深入到年级,为学生提供课后延时志愿导学服务,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成果惠及群众,让党史学习“实起来”。

    在办学方向方面,坚守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精心打造“南泠文化区”。于漪教育思想馆、民族复兴教育基地、院士廊、篆刻苑、校史步道等,无不为有形的建筑赋予了更深的文化立意、教育创意和课程寓意。学校围绕“一切为民族”校训,成立“民族精神教育”创新工作室,开展民族精神等德育课题研究。2017年,学校“文化互动的民族精神教育”项目作为镇江市高中校的代表入选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项目工程,并于2019年顺利结项。“基于民族精神培育的政史融合课程基地”项目提炼出的议题式、主题式、活动式教学设计模型已初具雏形,政史融合“双师”课堂探索出融合教学的新模式。同时学校以“一切为民族”为内核,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教育功能,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2021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思政育人特色学校。

    在内涵建设方面,为突破发展瓶颈,学校在“创新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引领下,以省内涵建设项目为纽带,不断弘扬大胆探索的创新求变精神与追求卓越的拼搏奋进品格,在特色项目建设上持续深化。建有省课程基地两个,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两项,省品格提升工程一项。其中,省前瞻性教改项目“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被省教育部门评为重点推广的“一类项目”。为充分彰显“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特色,在原有省物理课程基地基础上,又创建了“基于民族精神培育的政史学科融合课程基地”,并成功入选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近5年,学校一项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两项成果获二等奖,一项成果获“江苏省教学与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成果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学校教师主持省级研究课题18项。

    在锻造队伍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教师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通过文化浸润、师德涵育、高位引领、教改驱动、科研突破,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爱心、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学校积极开展师德主题月、志愿导学、师德承诺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提升自我修养。学校启动“学校友于漪,守教育初心,守教师本分”系列活动,用师德模范引领人、塑造人。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批师德楷模,一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一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镇江市人民奖章,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一人被评为省市劳模,两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一人被评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30余人获市十佳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校通过文化浸润,彰显第一资源的核心价值;通过师德涵育,凸显敬教养德的首要位置;通过高位引领,创设自主生长的浓厚氛围;通过教改驱动,助力教学能力的普遍跃升;通过科研突破,促进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学校现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一人,苏教名家一人,省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5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两人,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55人次。

    校党委班子意识到,涵养学校内功事关长远,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建设高品质高中任重道远。大家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让优秀成为学校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传承,不断开创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局面。超市便利店下单优惠 每天领取别错过,单单优惠享不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