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回路式”评价催生优质师幼互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们正在构建杭州拱宸桥,经过几天的努力,这座桥有了雏形。教师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引导孩子们对阶段性作品进行评价?此时一个孩子说:“拱宸桥在运河上,运河有水,我们还没有画水呢。”这使教师意识到,“等待”也是情感回路的策略之一。(资料图片)

    优质的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回应式交流中形成积极经验的过程。教师的情感状态是影响师幼互动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理解认同、共享互助的情感态度决定了互动过程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从“情感回路式”教师评价视角审视师幼互动现状,探析教师情感与师幼互动的关联机制,发现师幼互动的效能受到“教师内在情感自控回路和认知评价”的影响。

    学前教育中的情感回路以师幼情感为信息,以外显的情感性互动言行为信息载体,是幼儿知识回路顺畅流动的基础。“情感回路式”教师评价内含教师情感自控的内在回路和教师自评优化互动行为的外在回路。首先,以内在情感自控回路为起点,教师通过内部认知评价调控自身情感态度,为师幼互动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教师以外显的口头语言和肢体动作为信息载体,与幼儿进行情感赋能式互动。最后,教师依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师幼互动的考察要点进行反思自评,为下一轮互动做好准备,从而形成了持续追求优质师幼互动的外在评价回路。

    基于教师内在情感自控回路,打造同频的互动心理环境

    教师内在情感自控回路旨在引发教师关注学习事件本身和儿童所思所想,通过内部的认知评价调整师幼互动前的情感偏差,与儿童当下的兴趣需求和学习内容保持同频状态。

    第一步:走进学习现场,消除隐性噪音,看见儿童在干什么。幼儿教师一直处在繁杂的事务处理中,当教师带着充满噪音的心境去观察儿童时,就无法清晰识别儿童的学习行为。为此,当教师走进儿童世界前,必须想办法消除噪音,才能看清儿童在干什么。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深呼吸跟着秒针数、看看窗外调换心境、言行调控暗示等方式,让内心安静下来。当然,每位教师可以摸索适合自己的办法。

    第二步:客观观察识别,调整内隐偏见,了解儿童在想什么。互动中教师的情感状态是积极或冷漠,受其自身对互动内容的喜好和认知的影响。这些内隐的偏见会阻碍教师精准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教师误解儿童在想什么时,互动会偏离儿童中心。为此,教师需在情感回路中识别这些偏见,并在实践中探寻不同的自适应方法,帮助自己暂时放下内隐偏见,让自己能理解儿童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与儿童建立实质性联系。

    第三步:展开认知评价,解决导向失衡,走向儿童需要什么。“教师主导还是儿童主导”是师幼互动是否体现儿童本位的核心。互动中师幼的情感需求同等重要,偏向任何一方,互动的有效性和意义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围绕儿童本位进行自评分析,能帮助教师探寻教育目标和儿童探究目标间的平衡点,从儿童内驱目标中去设定关怀性的教育支持目标,为开启优质的互动做好准备。

    依托外在的情感性信息载体,落实赋能的互动实操策略

    调谐是互动中教师让儿童感受到自身情感或需要被共情、被理解的过程,是师幼双方实现同频共振的过程。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师幼互动中最常见的两种样态,教师如何调谐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平等尊重、理解认同,是实现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

    肢体语言:无声的互动。

    策略一:交互有温,传递“我喜欢你”的感觉。“喜欢你”是师幼间开启积极互动的起点,是教师准备进入儿童当下历程、儿童接受教师进入游戏的情感信号。这一情感信号存在于教师与幼儿的举手投足之间。当儿童向教师发起邀请信号或教师请求加入时,教师可以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表达与回应,如竖起大拇指、轻摸小脑袋、温暖的微笑等,此时适宜的肢体触碰和悄然的神情对话,能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喜欢我”的美好情感和互动心境。

    策略二:情感同频,输出“我理解你”的意念。集体活动中当儿童因各种原因情绪低落或失控时,教师如何在不打扰其他人活动的情况下给予儿童情感关怀?实践中发现,蹲下身轻摸儿童后背、拥抱他,牵起儿童的手暗示“我俩”在一起等无声的肢体接触,能帮助他平复情绪,感受到“老师理解我”,蕴含着教师共情的评价意识,为后续的倾心对话构建坚实的心理基础。

    策略三:身体力行,投射“我支持你”的力量。上述策略侧重于师幼内在情感点的联结,如何让儿童切实体验到“教师支持我”是调谐中的难点。教师需要更宽泛地去理解支持性的肢体语言,打破显性动作惯式,看到一系列隐性行为背后的作用。如教师基于对儿童探究需求的判断,更新游戏材料、调整评价记录表等跟进式的互动,就是一种隐性的行为支持。

    口头语言:有声的互动。

    策略一:师幼共情,回应“认同性”的言语。言语认同是帮助师幼形成共情的纽带,为后续更有意义的互动奠定基础。“认同性”言语是基于儿童的不同表现给出不同维度的暖心回应:当儿童情绪表达不当时,教师要输出理解其感受的语言;当儿童的言行与目标导向不符时,教师要认可他有爱思考的大脑;当儿童不知所措时,教师要用同理心去慰藉等。认同不限于彼此的想法一致,还包括理解儿童当下的情感体验、对于他所遇到的难点感同身受等。

    策略二:经验共振,抛出“拓展性”的问题。“拓展性”问题能支持儿童更广更深地思考问题,教师可参考上位性回应和引思式抛出的互动模式。例如,儿童说:“我觉得蓝色很冷,红色很热。”教师上位性回应说:“你发现色彩会带来不同的感觉。”随后教师引思式抛出说:“关于颜色,还有其他发现吗?”“拓展性”问题关乎教师对儿童生长点的精准评析和个别化支持,师幼双方形成内在延展力,彼此经验共振。

    策略三:情智共育,形成“赋能性”的对话。展开情感赋能与智慧赋能的对话是有效互动的核心。首先,当教师接收到儿童的互动信号时,需即刻表达愿意与之交流的意愿。然后,围绕话题进行拓展性交流,支持儿童深度学习。对话中教师要时刻体察自身及儿童情绪的变化,调控情感氛围,相互关怀,在赋能性对话中实现情智共育。

    围绕师幼互动要点归因思辨,形成动态的评价反馈回路

    教师如何复盘互动情况、诊断互动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是形成外在评价反馈回路的关键。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自评三步法展开有效反馈。

    第一步:复盘记录。教师运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互动片段,形成可视化、易交流的师幼互动素材。记录能帮助教师客观回顾事件本身与互动细节,看清自己是如何支持回应的,儿童是如何表现的,从而为接下来有效的评析做好准备。

    第二步:归因诊断。依托《评估指南》师幼互动中的考察要点,教师对互动情况进行检核,精准评析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继续努力”。基于权威指标的持续性自评,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优质互动的要素,提高互动质量。

    第三步:思辨优化。基于自评诊断结果,教师明晰互动的不足,及时思考解决办法,提出优化策略,修炼自我改进的力量。例如,如何更好地尊重认同儿童、倾听发现儿童、回应拓展儿童的学习。

    “情感回路式”教师评价,对师幼互动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它支持教师成为有欣赏力的知心好友,使互动心境更富温情。“内在情感自控回路”作为整条回路的起点,重在帮助教师做好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支持教师更为客观积极地去看待儿童的言行,去发现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其次,它助力儿童成为有学习力的学习者,令互动效能更具深度。以情感为底色的师幼互动支持儿童从浅层体验到深度探究,从他人推动到自我驱动,成为有力的学习者。最后,它引发师幼成为有生长力的协同伙伴,两股力量融为一体,深耕教学相长的内涵,催生优质的师幼互动。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第一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