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种子园”里种水稻
根据鹰潭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质——“道”,我园提出了“培根以和、育人以道、启智以悦”的办园理念。2009年以来,我们朝着共同生活以“和”培根、探索世界以“悦”启智,开展了以支持性游戏课程“和悦微耕”为育人之道的课题研究。其中“和”就是“和谐、尊重、平等”,即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交流分享,共同朝着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悦”就是“悦纳”“悦情”“悦心”“悦目”,即让幼儿感到在幼儿园很幸福,在“悦”中获得完整人格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在“悦”中转变观念,寻找到教育的快乐。在“幸福种子园”里种水稻,就是在“和悦”文化引领下开展的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
尊重和信任,让幼儿充分展现自我
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这种天性,可以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品质。为此,我们开辟了“幸福种子园”。刚开始,我们停留在认知与简单采摘阶段,直到有一天,孩子不满足于“盆栽”水稻,产生了自己“耕种”水稻的想法。
“幸福种子园”的水稻丰收了,而孩子们发现门卫刘爷爷盆栽式水稻的谷粒小,于是提出要在“幸福种子园”里修一块“水稻田”,并由他们自己来耕种。
当教师把孩子们的想法向园长提出时,园长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孩子们对于种植水稻兴趣正浓,那我们就提供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与机会,把种子园的游泳池给他们种水稻。我园的“和悦”文化就是要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就是赋予孩子们自主权,让他们探索、与周围世界互动、参与环境改造,获得成长与发展。
孩子们分成三组来到“幸福种子园”,实地查看,依地形进行设计,最后选出了大家都认为合理的方案,决定用砖来建构稻田。
孩子们拿着图纸来到实地进行测量。间距问题是教师首先考虑到的关键因素,确定合适的间距也是发展孩子们空间概念的机会。当教师想要提醒孩子们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已经提前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了测量。不同的孩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目测,在地面上做着记号;有的用脚,根据步数进行测量……由于距离太长,他们定的每块地面积大小不一,与设计图不一样。于是,他们又一起商讨,最后朵朵说,用砖头,从头摆到尾,再分成一样长的6块……经过一番讨论、尝试之后,他们最终运用摆砖的方式将稻田雏形呈现出来了。
皮亚杰曾经说过,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抽象的数概念的。因此,我们放手,放慢了测量的脚步,允许幼儿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呵护幼儿的智慧,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特点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支持幼儿在最自然、最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探索。
赋能和激活,让幼儿主动获得经验
建造稻田的工程开始了。孩子们分成几组,有水泥搅拌组、砖头搭建组、搬运组,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同伴,彼此协商、合作、互相帮助。
水泥组寻找水泥与沙水合适的比例,搭建组寻找砖与砖之间怎么粘得更牢、如何搭建不倒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了新的经验,最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稻田基地终于修建好了……
持续一个多月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孩子们拥有自主、宽松的探究空间,就能表现出惊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发现—尝试—思考—再尝试的过程中,结果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将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观念,身心进一步发展、技能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获得发展。
在稻田修建过程中,有小组合作、个人自主探索和亲子体验等形式,满足了幼儿探索学习的需求,不仅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表现自己,也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我们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平等交往的环境,在探索中与同伴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学会阐述自己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解读和支持,构建师幼“悦”关系
“和悦微耕”课程是我园支持性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呼吁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悦”的关系便是平等和尊重。我们的课程是基于幼儿的发展需要来开设的,并且需要符合“道都”的风俗习惯和适宜种稻的自然环境特点。
自成体系的“和悦微耕”课程,每个年龄段可以相对应地开展活动。如大班,结合二十四节气,了解在该节气下的风俗习惯,水稻耕种与护理方式;中班对水稻进行测量、观察,并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记录手册;小班则注重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好奇、热爱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孩子们一有空就去观察、照顾水稻。水稻的叶子变黄了,许多叶子有洞了,是谁在伤害我们的水稻呢?观察中有了新的问题。
幼:小虫子在啃!
师:是这样吗?那请你们把啃我们水稻的虫子找出来吧。
幼:七星瓢虫?
师:七星瓢虫,是金龟子,是益虫。
幼:看,是这家伙——卷叶虫!
师:如何去“害”护“益”呢?
幼:杀虫剂会把益虫也杀掉,不能用!
幼:要不我们去抓吧。
幼:老师,我们的蝌蚪不是长大了吗?我妈妈说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就可以抓害虫了。
于是,孩子们把小青蛙送进了稻田。自从小青蛙住进了稻田,虫子变少了,就这样构建了“蛙吃虫、稻遮荫”相互供给的小型生态系统,也让孩子们有了环保意识,初步感知了大自然的生物链。
孩子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教师要做的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相信孩子,在适宜的“进”和“退”中把孩子偶然的发现或者短暂的兴趣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我们在多重角色间转换,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鹰潭市第四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